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120多年前,咱们古现东村名人王懿荣在喝中药时,发现了刻在‘龙骨’上的甲骨文,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密码’。今天,请大家化身小侦探,一起探寻古老文字背后的爱国故事!”近日,在烟台黄渤海新区第三小学的传统文化课上,三年级五班的孔亚峰老师娓娓讲述甲骨文发现者王懿荣的生平事迹。
把本土文化名人事迹与培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这堂课是烟台黄渤海新区以“传统文化+”推动思政教育创新的一个缩影。该区通过整合“课程开发、社会宣讲、资源联动”,探索出一条以传统文化为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的特色路径,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思政教育“火”起来。
据介绍,黄渤海新区教育系统以“传统文化+”模式构建特色思政课程体系,开发了包含历史人物研习、非遗技艺体验等6大模块的校本课程,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实践。全区90%的中小学开设传统文化特色课,推出中草药种植、胶东剪纸、微缩景观、胶东民宿、通草花手工等80余套课程包。在微缩景观课上,学生用黏土复原胶东古村落;在民俗课中,孩子们亲手搭建传统民居模型。“动手做让文化有了温度,也能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美德。”一名学生家长表示,孩子回家后主动讲解花饽饽的寓意,传统文化已融入日常生活。
近年来,黄渤海新区依托“理响业达”宣讲品牌,组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校学者联动的专业团队,推出“理论宣讲+”文化传播矩阵。组织230余场“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主题宣讲走进社区、企业,其中非遗工坊体验课、胶东花饽饽制作等活动以“手造+故事”模式吸引200余个家庭参与。同步建成的2处传承工坊,孵化出“海韵渔灯”“复活的甲骨”等20余件优秀文创产品。在年度文化传承节上,非遗市集单日客流量突破2万人次,剪纸艺人现场创作核心价值观主题窗花,甲骨文拓印体验区排起长队,传统美德以“可带走”的方式进入千家万户。
针对区内日韩等外籍人士聚集的特点,该区还启动“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体验行”活动,组织外籍师生参与非遗民俗——渔灯节祈福、三月三赶山会等活动。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指导下,来自韩国的小学生朴恩熙完成了人生第一幅胶东剪纸作品:“我把‘福’字剪成海鸥形状,送给烟台的朋友。”此外,“政校社”协同机制整合34名专家组建人才库,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跨校授课,实现胶东大鼓等特色课程全区共享。
目前,黄渤海新区传统文化教育已形成“课堂传承—社会传播—国际对话”的立体生态,随着创新实践的持续推进,这座滨海新区正以文化软实力为笔,书写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交融的生动篇章。烟台黄渤海新区工委宣传群团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后,我们将继续创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资源,以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激发思政教育的新活力。”(记者 从春龙 通讯员 贾燕钊)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