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向“新”而行 全“力”以赴

编者按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引擎。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勇“力”潮头,山东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把握“稳”与“进”、“破”与“立”的辩证关系,向科技要目标、向人才要答案、向创新要动力,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做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

  神奇的“基因剪刀”让大豆油酸含量提高到80%,大型数控冲压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云端研发”模式推动80%以上创新需求一周内得到响应,河港集装箱码头效率比传统方式提升80%,锂电产业营业收入增长超80%……在4月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两次“行走先行区 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主题采访活动中,一组“80%”勾勒出山东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活血脉、壮筋骨、强底气的拼劲、干劲、闯劲。

  放眼齐鲁大地,创新引领蔚然成风,绿色转型如火如荼,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强劲动能持续涌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根基更加牢固、步伐更加坚实。

 


  阳春时节的齐鲁大地,生机勃发,气象万千,一幅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画卷正在铺展。

  从“基因剪刀”到激光显示,从生产车间到研发场所,从辽阔大洋到浩瀚太空,处处涌动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潮。记者随“行走先行区 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采访团走进多家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平台,感受“新”风扑面、天地无限。

  一路走,一路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稳步推进而又意气风发,新质生产力如万木争荣,正喷涌勃发。这“新”风从何而来?只因生动有“力”——

  驱动力:科技创新是加速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必须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让高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产业体系转型升级。

  从利润微薄、缺乏竞争力的输液器起家,威高集团一步步成长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龙头。如今,威高集团在骨科、血液净化、临床护理、医药包装、微创介入、外科、输血、医疗设备、医学工程等众多细分领域深耕发展,一路领先。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历经十余年研发攻关,威高集团生产出第三代生物可降解心脏支架,成为国内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可吸收支架。

  29年风雨激荡,29年创新竞进。豪迈集团从一家乡镇企业的维修车间转身为上市科技公司,从依靠承揽零星加工维持生存到如今开拓化工装备、数控机床和压缩机等新增长点,豪迈集团深耕智能制造,业务“多点开花”,一路遥遥领先。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突破“卡脖子”的瓶颈,在中国发展大势中发出齐鲁声音,生动诠释着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和无穷魅力。

  竞争力:产业集群是定盘星

  作为政府引导产业资源配置和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平台,产业集群是区域间进行产业分工合作的关键纽带,越来越成为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在黄海岸边,海阳东方航天港,捷龙三号火箭将“烟台二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烟台箭”发“烟台星”变成现实……国内首个集海上发射、星箭产研、卫星应用、配套集成、航天文旅为一体的百亿级商业航天高科技产业集群正在崛起。

  东方航天港指控中心(航天科普馆)

  在崂山脚下,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已集聚人工智能企业200余家。该计算中心已与海尔、海信、以萨、中车四方等50多家企业合作,为智慧海洋、智慧交通、智能制造、智慧电力等领域提供算力支撑,孵化了100多个场景化解决方案。

  在八角湾区,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集聚创新要素,不断突破科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极大地加快了新材料的设计与筛选,帮助企业乃至整个行业更高效更快速地实现新材料迭代升级。

  海岱之间,产业园区、计算中心、科创平台的建设让产业之间、创新要素之间越来越近,协同合作越来越畅,成为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

  先导力:未来产业是先手棋

  作为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先导力量,未来产业正在用“明天”的技术锻造“后天”的产业。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是足以影响千行百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

  卡奥斯自主研发的工业大模型COSMO-GPT

  海尔卡奥斯作为具有引领性的世界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在打造“最懂工业的大模型”。目前,卡奥斯工业大模型COSMO-GPT被赋予了更广博的工业知识,能够读懂工业语言、理解工业工艺及机理、生成工业执行指令及执行工业机械控制。

  “我们认为,大模型将是工业互联网新一轮发展的助推器和核心引擎。在制造业领域,大模型可以根据需求进行预算,调动相关资源生产,优化工艺,提升运维水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大脑,重塑制造业。”卡奥斯工业智能研究院技术总监王超向记者介绍道。

  基因编辑技术是面向未来的关键技术之一,能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编辑技术,是这一领域国际竞争的核心。

  大豆经过“基因剪刀”编辑后,产量倍增;玉米可实现“身高”自主调节;番茄的氨基酸、维生素含量也明显更高……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基因编辑对植物的DNA进行修饰,在作物产量、抗病性、营养品质等方面提供助力。

  经过五代基因编辑工具的更新,舜丰生物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拥有了自主基因编辑底层工具,取得一系列“卡脖子”技术的关键性突破,目前已拿到两张基因编辑生产应用安全证书,成为国内首家拥有原创基因编辑底层专利技术的企业,并且已实现技术出口。

  发展进入深水区,未来产业的培育成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加快崛起的先行区,正在布局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努力把未来产业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引领力:绿色发展是主基调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建设先行区,必须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绿色低碳唱响生产力发展主基调。中材高新氮化物陶瓷有限公司自1978年起从事氮化硅材料的研制,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风力发电等行业的第三代SiC半导体功率器件中。随着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发展,氮化硅陶瓷基板年需求量不断上升,有效促进下游企业实现产品的绿色化、低碳化。

  降污减碳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潍柴集团从2020年9月发布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0.23%柴油机,到2022年1月提升到51.09%,再到此后52.28%的新纪录,持续攀登行业高峰。据测算,与市场现有主流产品平均46%的水平相比,52.28%本体热效率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每年可为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00万吨。

  创造力:人才支撑是顶梁柱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东主动完善工作机制,因地因时因势培育人才,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才成长和发展厚植土壤、打造舞台。

  潍坊聚焦“新劳动者”,为高层次创新人才聚集赋能。对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实行“一业一策”精准支持,不断探索产才融合的精准引才模式。创新实施校地合作“双百行动”,创新开展“百院千企”“名校合作直通车”等对接活动,目前全市备案科技特派员总数已达到487人。

  淄博高新区用好“淄博人才金政50 条”,在全省率先发布“青年人才十条”“人才生态七条”,先后成立人才科创党建联盟、人才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政策引领、平台建设等方式全方位培育各领域急需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持续发力,标志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截至目前,共拥有国家级人才56人、省泰山系列人才工程人选90人、淄博英才计划专家53人。

  组织力:谋篇布局是压舱石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创新命题,也是改革命题。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在整体部署和战略规划下探寻发展路径,通过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出台产业引导政策,推进绿色、科技等重点产业发展,充分释放不同地区的创新和探索潜能。

  烟台中集来福士RORO运输船 (孙凯/摄)

  烟台坚持政府引导与政策激励并重,着力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培育库入库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创新型企业呈爆发式增长态势。近年来,烟台先后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四张“国家创新名片”。

  潍坊实施“科小育优”和“高企培强”工程,着力打造科技型企业“热带雨林”生态。落实企业研发补助、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提供科技成果转化贷款等各类政策,全力培强做大高新技术企业。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196家,是2020年总数的2.2倍,年均增长40%。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战场上,各地在健全完善政策支撑体系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鼓励推进不同产业或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创新活动,全力以赴为创新竞进保驾护航。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在广袤的齐鲁大地上,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发展愈发具象化。当行进中的山东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我们有更强大的底气谋划未来,也有更坚定的信心抓住机遇。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继续做好创新引领这篇大文章,就一定能激荡起澎湃的奋进力量,携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记者手记

  “请问贵公司最厉害的技术体现在哪里?”

  “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们公司的电力行业可视化巡检设备,能在黑夜、雨雪、无人区等全天候、全地形实现不间断的智能监控,较以往人工巡检效率提升约70%,可以说是一双有大脑的‘眼睛’……”,此时,胡志坤已经滔滔不绝地讲解产品达40分钟之久。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胡志坤是2019年智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活动引进的技术人才。4年来,胡志坤在岗位上不断突破,从研发工程师到人工智能研发部经理、总经理助理,再到如今的副总经理,他带领技术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同智洋创新一起快速成长。

  行走先行区,记者充分感受到,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积极为山东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而山东也正围绕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想办法、出实招,激励全社会人才参与创新、推动创新。

  如今,“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依然在“行驶”。并且从2023年起,山东实施顶尖人才集聚三年行动,每年引进青年人才超过70万人,全省人才事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记者相信,只要充分引才、留才、爱才,真正营造出留得下、干得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就能让广大人才没有后顾之忧,勇闯在创新创业的最前沿!(记者 苑佳娜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