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当文化力量唤醒民众、凝聚人心,便自然化作了抗日救国的具体行动
平邑县农村妇女写黑板报宣传党的政策。(山东省档案馆供图)
“动员报纸,刊物,学校,宣传团体,文化艺术团体,军队政治机关,民众团体,及其他一切可能力量,以提高民族觉悟,发扬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反对任何投降妥协的企图,坚持抗战到底,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我们一定要自由,我们一定要胜利。”
1939年底,在大众日报创刊一周年前夕,毛主席从延安发来的这份题词,既是对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的要求,也是对山东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要求。
山东抗日根据地以《山东省战时国民教育实施方案》为基本纲领,建立干部教育、普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战时教育体系。成立各种宣传队、剧社、剧团,开展扫盲运动,办起大批中小学及民校、冬学、识字班等,掀起“村村办夜校,家家读书声”的学文化热潮。由此带来的,是根据地人民“破天荒”的文化翻身和精神觉醒。
上了识字班,妇女胜过半边天
“哎,三妮,昨天学的几个字你还想着吧?”
“还想着,一个念‘中国’,一个念‘共产党’,还有一个念什么?你说。”
“还有一个,嗯……‘革命’!”
“对!是‘革命’!”
夏日里,在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的小院里,小院剧《识字班》正式开演,两名扎着麻花辫的“识字班”相互提问,复习新学的字。来常山庄村“打卡”的游客,几乎人人都看过这出经典小戏。
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要取得抗战胜利,就必须进行“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而面对当时80%以上国民没有受过文化教育的国情,毛泽东说,“不是将政治纲领背诵给老百姓听,这样的背诵是没有人听的”,而是“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1940年1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发表演讲,明确提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为抗战文化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
1941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期间,山东抗日根据地全面展开识字班活动。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各地轰轰烈烈地办起了识字班。任课老师不光有小学教师,还有县区干部、党报的编辑,不仅教读书识字,还宣传共产党的革命主张。
仅在沂蒙地区,1941年3月,就办起识字班225处,学员4502人,出现了“村村办学、户户读书、抗日救国、人人争先”的新气象。群众把“识字牌”钉在各个劳作场所,边喂猪、烧火边认字。正是用这些最朴素的方式,从1938年到1945年间,山东抗日根据地群众的平均识字率有了大幅提升,政治动员从“没人听”变成了“抢着学”,为抗战胜利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各村的妇女识字班里,青年妇女的学习热情最为高涨,成绩也最突出。“识字班”渐渐演变成年轻女性的代名词。直至现在,临沂一些地区的老人还称呼年轻女性为“识字班”。
经过在识字班的长期学习,原本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不仅掌握了基本的文化知识,很多妇女还能熟练地说出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政治主张,表达对建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期望。识字班也组织村里的妇女参加劳动,当时流传这样一句口号:“男支前、女生产,妇女胜过半边天。”
历史的视线再次回到小院。“上了识字班就不听俺的话了。你看我的,我今天非要把咱闺女的想法给扳回来!”常山庄村的小院里,剧情仍在推进,现场的游客目不转睛。
《识字班》里,田秀的爹一开始总是想不明白,为什么闺女上了识字班后,竟然敢说出“谁第一个参军,俺就嫁给谁”这样“大逆不道”的话,也不明白闺女拥护的“八路军”到底是个什么部队。而当剧情临近结束,田秀的爹已经懂得,“共产党和八路军是打鬼子的”,闺女拥护的“八路军”就是保护老百姓的军队,他也同意了闺女的做法。
抗日街头剧一天连演13场
当文化力量唤醒民众、凝聚人心,便自然化作了抗日救国的具体行动。
1941年时,“不交一粒粮,不出一分钱,饿死汉奸,困死鬼子”已经是莒南县板泉镇渊子崖村村民的共识,甚至日伪军的炮弹打到村里时,乡亲们也没有一丝动摇。当年12月19日,一千多名日伪军扑向渊子崖村,村民用土枪土炮、铡刀石块进行反击,最终同赶来的八路军一起打退了敌人。
“渊子崖村村民的不屈与血性,来自多年来抗击匪患与伪军的经验,更得益于思想的觉醒:渊子崖村党组织的壮大、民主政权的巩固以及一系列贴近群众的文艺演出,让抗日救国的道理深入人心。”莒南县委原党史委主任陈庆堂告诉记者。
除了从识字班上学知识、明信仰,还有一种文艺形式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异常火爆,它就是戏剧。1941年5月17日至27日,抗大一分校文艺工作团、115师战士剧社等“八大剧团”共400多人,齐聚渊子崖村,开展了为期10天的联合大会演,更加坚定了乡亲们决不投降、抗争到底的骨气和志气。
《放下你的鞭子》是抗战时期著名的街头剧,演遍大江南北,表现的是一对从东北沦陷区逃出来的父女艰难求生的故事。荣成河山话剧社,曾创造了一天演出13场《放下你的鞭子》的纪录。《过关》是创作者根据莒南县刘家扁山村刘纪湘的真人真事改编创排的三幕话剧,影响非常大,推动了渤海区乃至整个山东地区的参军运动。
戏剧这种文化载体,群众喜闻乐见,在凝聚人心、瓦解敌军、推广识字、促进生产中可以发挥独特作用。
到1942年,山东抗日根据地平均每10个村就有一个剧团或者俱乐部。戏剧工作开展最为活跃的莒南县,1944年有剧团110个,演员3000多人,排演过的节目300余个,到1945年农村剧团达到208个。当时山东比较有名的剧团有河山话剧社、耀南剧团、国防剧团、庄户剧团、姊妹剧团等。
姊妹剧团,成员很多是抗大女学生,有知识、有文化。她们经常提着糨糊桶到村子里刷墙头标语,标语内容有“妇女们动员起来支援抗战”、“大娘大嫂要参加妇救会”、“反对压迫妇女”等。
当一条条醒目的标语出现在村头巷尾,刚从识字班放学的妇女们就会驻足观看、细细揣摩。每天晚上,剧团的演员们都会去村里教妇女和孩子们唱歌,她们教的歌曲浅显易懂、旋律明快,深受大家喜爱。
其中,有一首歌名叫《参加妇救会》,歌词写道:“大娘、大婶、大姐啊,咱们动员起来吧,参加妇救会呀嗨,站岗、放哨、做鞋袜,读书识字要参加,做个堂堂正正人,救国救家救自己呀……”姊妹剧团还编排了很多剧目,宣传抗日政策,讲解妇女翻身解放的道理,积极推动沂蒙地区的妇女解放运动。
在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岁月,共产党、八路军与沂蒙百姓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共同铸就了不朽的沂蒙精神。以“识字班”为代表的沂蒙女性,挺身而出支持革命、义无反顾献身革命,是中华民族红色革命历史中独具意义的光荣印记,在红色基因的传承长河中持续闪耀光芒。
大众日报首发“平鹰坟”事件
1978年,中国上映了一部电影《平鹰坟》。讲述的是,1937年,山东虎岭镇恶霸地主张万庆、张继祖父子企图吞并石匠吕镇山的二亩六分地,带着狗腿子放鹰挑衅。吕镇山的儿子忍无可忍,打死恶鹰,张继祖威逼吕家为鹰立碑筑坟,吕家家破人亡,吕镇山冒风雪出走。十年后,已是共产党员的吕镇山,回到村中发动群众推倒鹰碑,家乡人民翻身得解放。
电影虽然经过艺术加工,但“平鹰坟”事件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发生在1923年的临沂莒南县大店镇。地主是大店镇地主庄园中和堂少爷庄善昌,为鹰“披麻戴孝”被地主欺压的农民是魏学墩。
“平鹰坟”首次被媒体披露,是在1944年6月9日。当天的大众日报四版刊发《佃户群众继续清理旧案 把庄英甫送交政府处理 平鹰坟 祭冤魂 群众欢呼》,报道了“平鹰坟”事件。从此,“平鹰坟”成为受剥削受压迫的农民得到翻身的典型意象,通过小说、连环画等形式广为流传。
曾是大众日报记者、时任山东分局刊物《斗争生活》主编的王力,当时就在大店工作,依据“平鹰坟”事件写了小说《晴天》。
《晴天》是第一部产自解放区反映土改的小说,有论者认为《晴天》是中国红色小说的开山之作。
当时,中共山东分局滨海区委办的《滨海农村》报记者任迁乔,是进驻大店镇的查减(检查减租减息)工作队的一名队员。他奋战20天,画了50幅,以“平鹰坟”为主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连环画故事,取名《翻身》。
一开始,印刷条件不好,纸张也很差,《翻身》只印了几百本,发到部队每个连队支部只有一册,但反响巨大。有的战士看了恨得把每幅上的地主眼睛挖了去;有的农民开始不敢和地主讲理,看了《翻身》后,一拍桌子“我要和地主算账”。这是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第一次印成的“大型”连环画,随后加印了几千册,不仅发行山东根据地,而且向其他根据地传播。
在文化抗战中,舆论宣传同样是战斗的钢刀、点燃的火炬。“本报的使命就是动员人民起来抗战,发表一切有益于抗战的言论”。1939年1月1日,大众日报在沂蒙山区创刊。从此,油墨浸透着硝烟,大众日报一篇篇社论和文章,成为打击敌人的一发发炮弹。
根植于红色根据地的文学创作和抗日教育教材,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据不完全统计,仅从1939年到1942年,大众日报社就出版了188种图书,72万册以上。1940年到1945年间,胶东大众报社与胶东联合出版社共出版99种图书,近百万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抗战,激发起中国人民饱满的爱国情感与不屈的必胜信念。“从文字到图画,从歌曲到戏剧,从新闻报道到文艺作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战的‘声音’遍布山东抗日根据地,群众在学习和斗争中加深认识、产生共鸣,凝聚起抗战胜利的强大动力。”省委党史研究院有关负责同志表示。(记者 赵琳 王思晴)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