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精准发力 谋深做实——九月山东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观察

  金秋9月,三季度收官之月,全年赛程进入最后的冲刺。围绕人工智能、城市更新、海洋经济等重点领域,山东精准施策、纵深推进,展现追求内涵式发展的务实姿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特色路径,推动优势产业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新动能。

  观察之一:人工智能深耕实体经济

  国内首个人工智能模型工厂——浪潮人工智能模型工厂在济南完成实体化建设并正式运行投产;全省32家工厂新入选工信部5G工厂名录,数量居全国前列;山东港口牵头的首批交通领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启动建设……9月,山东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迎来又一轮阶段性收获。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山东人工智能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放眼全省,基于自身产业特色的“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日趋丰富。

  当然,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并非易事。人工智能+千行百业,直接催生行业级、场景级大模型的旺盛需求。而当下,高质量、专业化的语料资源相对缺乏,制约着垂直领域大模型的生成和训练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山东持续探索通过制度创新破解新问题。全省“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工作会议明确,将着力在行业模型培育、语料数据供给、算法算力支撑上求突破。省级层面,拿出真金白银对垂直领域行业大模型和高质量语料库建设给予奖补。

  【记者观察】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个金秋山东“人工智能+”的发展,“实”字再合适不过。一方面用得“实”,以实体经济的需求为牵引,以数据供给为支撑,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新技术变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举措“实”,通过政策精准滴灌,人工智能从“可用”走向“实用”“好用”。

  观察之二:城市更新迈向深层赋能

  曾经斑驳脱落的墙面、杂乱无章的电线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修缮一新的传统院落。秋日暖阳下,游客们漫步济南上新街,感受城市更新改造为这条老街带来的新生。

  9月,山东围绕城市更新开展密集部署和行动,下阶段的行动路线图愈发清晰:18日,全省城市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20日,2025年精致城市论坛在威海开幕,《威海手册:全球社区可持续发展报告·2025》以国际视野提炼社区更新经验;24日,省政府新闻办专题解读《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资金、土地、社会参与等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拿出一揽子解决方案。

  无论是对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十二字描述,还是精致城市论坛点题的“精致”二字,抑或是《意见》中的具体举措,都不难看出,与以往侧重于硬件改造和规模扩张不同,这一轮,山东城市更新更加关注内涵发展。

  【记者观察】城市更新,不只是字面意义上或是物质层面上的去旧换新,而是对存量资源价值的深度挖掘,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以及对治理机制的创新突破。没有哪座城市的更新能一蹴而就,“一片区一政策”“一条街一方案”的内涵式治理,更契合我们对城市更新真正的期待。

  观察之三:因地制宜拓展蓝色新空间

  金秋时节,一场高规格海洋盛会亮相山东——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成功举办。

  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滨之城”平台秘书处落户青岛,《2025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报告》发布,东亚海洋合作平台蓝色经济发展联盟等联盟成立……论坛一系列成果彰显山东海洋发展日益增强的综合实力。

  3500多公里海岸线勾勒沿海7市不同的风貌,也赋予山东各地发展海洋经济不同的基础和底色。立足自身禀赋,各地因地制宜持续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的创新探索,在这个9月缤纷呈现。

  服务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定位,青岛港针对市场需求,新增通往北非、中北美、东南亚等地的件杂货航线,截至目前已达40余条,作为国际枢纽港的辐射能力持续增强。

  针对港口航运、海上旅游、渔业生产等多元业态并存带来的复杂安全挑战,日照推进具有本地特色的治理创新,出台《日照市海上交通安全条例(草案)》,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与法治根基。

  立足丰富的浅海资源优势,东营打造海上光伏产业高地。国华HG14海上光伏项目939个光伏平台主体顺利完工,为我国乃至世界海上光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因地制宜发展海洋经济,正推动山东海洋经济形成多点支撑、协同并进的新格局。

  【记者观察】海洋是山东发展的宝贵资源和突出优势,但真正将海洋潜力转化为现实动能,则要坚持因地制宜。山东海岸线漫长,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各异,不追求同一模式、不搞重复建设,立足本地实际,做足特色文章,发挥比较优势,更能助力海洋经济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实现人海和谐、互利共赢。(记者 李振 于新悦)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