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让政绩立在民心之上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出台的综合性民生政策。一个个明确目标、一项项务实举措,直击民生堵点痛点,推动解决急难愁盼,让群众可感可及。

  检验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效,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重要标准。自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各地通过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回应群众期待,推动党风政风不断改进,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

  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从各地公开通报的典型案例看,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的问题,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仍然存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问题还屡有发生。究其根本,就在于部分党员干部宗旨意识不牢,为民坐标出现偏差。

  走好群众路线,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今年以来,从出台“21条”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到优化营商环境方案迭代升级至6.0版,再到发布第二批政策清单,山东加大政策供给力度,惠企利民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投资于人”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政绩不在表格里、报告上,而在老百姓发自内心的笑容里、掌声中,常怀为民心,多谋利民事,才能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当前,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还面临不少困难挑战,迫切需要在为民为企服务上下功夫。新背景新问题,呼唤创新探索新思路。千方百计稳就业,临沂首批稳岗返还资金854.1万元直达161家企业,稳定就业岗位2.79万个;围绕住房问题,青岛等地加大住房公积金对住房消费支持力度,深挖需求稳市场。这些都是全力为民为企服务的生动注解。

  八项规定滋养的,就是党和群众的血脉深情。广大党员干部以心换心、以行践诺,定能在为民解忧、为民造福的奋斗中,立起新时代的政绩丰碑。(本报评论员)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