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作出部署。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人生“拔节孕穗期”,应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强化思政引领力,构建协同育人、资源统筹、队伍建设“三位一体”思政矩阵,努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协同育人一体谋划
推动思政课一体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结合新时代特点,多主体密切合作、多方面协同发力,着力构建教师学生互动、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联动、网上网下融合的全面育人新格局。
一是建立联动机制。发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建立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联动机制,引导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守好一段渠、跑好接力赛”,促进“共同成长”。坚持“学、讲、宣、研、行”一体推进,打破时空界限,“手拉手”集体备课,常态化组团结对,推动大中小学在课程设计、资源共享、师资培养上协同共享。加强区域联盟协作,定期举办跨学段思政主题“同城大课堂”,集中开展大中小学“同上一堂思政课”,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有效衔接、螺旋上升。加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与驻地高校的沟通协调,建立跨学段合作机制,防止“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
二是改进教学方式。从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科背景入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实施“一地一品牌、一校一特色”思政工程,通过情境教学、经典诵读、故事演讲等改革教学形式,以“一体化”理念重构思政课授课模式。注重打通学段壁垒、学科边界,创新实施专家“培”、集中“备”、示范“说”、定期“赛”、共享“鉴”思政教学模式,打破“内容枯燥”“照本宣科”的刻板印象。借助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等技术手段,打造从线下到线下线上联动、从单一网络到智慧平台、从实体课堂到虚拟场景的“数智化”教学模式升级版,不断增强课堂体验性和沉浸感。
三是强化目标导向。坚持以“同题共答”引领“同课异构”,运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社团大集等有利时机,组织师生共学政策、共话成就、共议热点,推动“大思政课”教学常态化。深化学段间协作效能,以关注小学的启蒙道德情感、初中的打牢思想基础、高中的提升政治素养、大学的增强使命担当等阶段性教学目标的达成,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实现,促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效衔接。坚持从大处着眼、细微处入手,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积极探索“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
教学资源一体统筹
坚持开门办思政课,瞄准需求侧、改革供给侧,充分挖掘社会育人资源,盘活校本教学资源,善用信息技术聚合的数字资源,持续用好用活丰富资源,实现有效资源互享共用。
一是共享现有资源。山东高校数量多、分布相对均衡,齐鲁文化底蕴深厚,胶东红色资源富集,沂蒙精神光芒璀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优势明显。坚持“立足校园建资源、跳出校园找资源”理念,注重挖掘课程学科思政、校本文化,积极组织青少年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研学教育基地等接受思政教育。同时,协调推动公办与民办学校“一帮一”、本科与专科学校“结对行”思政课共建行动,引导优质教学资源下沉,促进思政课教学均衡发展。
二是整合分散资源。发挥域内思政资源优势,深挖蕴涵的思政元素和育德功能,形成圈层效应。联合文旅部门把分散的研学基地以点串线,精心绘制成“行走的思政”地图,整合为有效的思政教学资源,推动思政课堂向社会延伸。有计划地建设区域性“大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把思政课搬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和实践基地。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深入生活、关注现实,以社会生活为“课堂”,以火热实践为素材。
三是构建数智资源。主动开发数智平台,让思政课插上“数智”翅膀。利用数字转化、自动化存储、智能化检索等方式,动态收集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困惑和教学难点,组织力量研究解答,打造集教学理论库、问题库、案例库、素材库于一体的思政课“大超市”。动态升级思政课资源云平台,开设简洁明快实用的思政课专栏,分课程分学段遴选一批思政“金课”,构建“云端思政课”矩阵。运用数智技术打破时空局限,把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红色文物等丰富教学资源引入思政课堂,用心打造一批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思政示范课程。
师资队伍一体建设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熔于一炉、“术”“学”“道”紧密结合等特点,对思政教师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必须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一是补齐教师缺口。不少教师的教育背景、知识储备、教学方法差异较大,一些学校没有专职思政课教师,思政课多为校领导、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兼任,不同程度影响思政课教学质量。严格落实高校思政课师生比配备,制定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配备标准,建立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制度,严把新入职思政课教师选聘的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通过优先选聘、加强引进、多元遴选等多种手段,完善片区课程统一协调、师资统一调配的制度,建设专职教师、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的高水平思政课教学团队。
二是配优建强力量。坚持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落实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推动各级党政班子成员常态化讲思政课,不断充实教学力量。组建跨部门、跨院系、跨学科的实践教研团队,设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项教改课题组,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跨学段、跨学科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实施“名师引领工程”,探索“名师带教”模式,积极培养更多中青年教学骨干。落实思政特聘导师制度,聘请劳动模范、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和“五老”志愿者等兼任思政课教师,不断优化师资结构。
三是推动培训常态化。一些乡村教师未接受系统思政培训,理论积淀不厚实,教学经验不丰富。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机制,加强政治理论、道德规范、历史文化、网络技能等学习培训,经常性组织相邻学段思政课教师教学教研交流研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实施思政课教学骨干培育计划,通过配备责任团队、委托教研项目、研学研修等方式,大力培育优秀思政课教师。建立全员轮训制度,列出思政课教师培训清单,分层次分渠道开展专题培训,定期将思政课教师全部轮训一遍,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石宪平 作者单位:山东省委政研室)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