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重在“过硬”而非“过关”

  4个多月以来,经过深入学习研讨,认真查摆问题,抓实集中整治,坚持开门教育,全省学习教育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不过,随着时间到了节骨眼儿,一些苗头性问题的出现,需要引起警惕防范。比如,有人抱着“过关”心态,觉得再忍一忍、挺一挺,风头过后就能歇歇脚、松口气;有人则心存侥幸,寄望于“前紧后松”,思想上行动上慢慢放松了要求。这其实都是把学习教育当成了“过关考试”,以为学、查、改都进行了,时间一到就能拿到“合格证书”。

  学习教育,重在“过硬”而非“过关”。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一阵风、刮一下就停。经过这次学习教育,一些作风问题蔓延态势得到有效遏制,但更要追问的是,党性觉悟有没有真正提高?“病原体”有没有消除?解决问题的机制能不能长效管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教育不是作风建设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做好学习教育与推进作风建设的有效衔接,必须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一贯到底。这次学习教育,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到通报典型案例深化以案促学,再到开门教育部署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一批典型问题得到集中整治,歪风邪气得到有效遏制,彰显的正是从严抓、持续抓、长期抓的坚定决心。只有坚持严的基调,注重标本兼治,既抓“显性问题”,更挖“隐性病灶”,才能真正从根上解决问题。

  过硬,不仅手段要过硬,思想上更需过硬。思想认识问题一时解决了,不等于永远解决。如果不时刻“照照镜子”“正正衣冠”,仅靠纪律约束,只能解决“不敢”问题,“不能”“不想”问题无法得到真正解决。思想问题,本质是党性问题。检验思想上硬不硬,关键要看党性修养硬不硬、宗旨观念硬不硬、为民造福的初心硬不硬。只有永葆为民初心,锤炼过硬党性,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才能把遵规守纪刻印在心、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巩固来之不易的好态势,必须摒弃“过关”心态,对整改完成的要巩固成果、防止反弹,对没有落实到位的要深化整治、见底见效,以“再加力”姿态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真抓实干的浓厚氛围。(本报评论员)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