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在深刻把握学生思想与行为特征及成长规律的基础上,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必须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建立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兼具的多维度、多层次、沉浸式思政教育模式,使学生在不同时间和场景中均能获得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政教育
数字时代,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既为思政教育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契机。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必将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内涵式创新,开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路径。上好新时代思政课,既需要“懂技术”以赋能教学,也需要“懂人心”以精准引导,方能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面向“数字原住民”的思政教育
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高校课程思政领域,是应对数字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思政建设守正创新的现实需求。Z世代大学生是“数字原住民”,更开阔的视野,更强的信息搜集能力,更广泛多元的信息来源渠道,促使他们从不同视角去观察、理解社会。鲜明的个性化和强烈的主体意识,使得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利益,更乐于接受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接受教育时更倾向于得到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上的顾问而非指导。他们擅长独立地观察、认识、思考、判断问题,评判事物的标准更加多元,但也由此带来认知方式的碎片化、传统价值共识的解构化。与此同时,互联网平台迎合式算法形成的信息茧房削弱了思政话语主体的主动性,指数级爆炸信息导致思政教育话语内容认同程度降低,网络信息圈群化阻碍了思政教育话语发挥思想引导作用,因此,高校课程思政工作面临着模式、宣传和话语主体的三重困境。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融合到教学场景,推动师生教学关系从“二元交互”向“三元交互”的维度飞跃,构建起教师—学生—人工智能的协同认知网络。人工智能的资源互联、高频交互、高效数据处理,可以帮助教育者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兴趣偏好等数据;人工智能对复杂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关联性分析,可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心理状态;其个性化推荐功能能够帮助教育者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满足个性化思政学习需求。在深刻把握学生思想与行为特征及成长规律的基础上,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必须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建立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兼具的多维度、多层次、沉浸式思政教育模式,使学生在不同时间和场景中均能获得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政教育,才能落实好高校教育“三全育人”的历史使命。
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的三重维度
在目标维度上,人工智能可以推动课程思政精准育人。思政教育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思政旨在建构大学生的精神体系,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首先对学生个体的价值取向、个性偏好、学习能力、学习规律、行为习惯等信息的大数据分析,实现学生“精准画像”。在此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的深度思考能力,与人形成的交互主体性关系,推动教学方法的“主体间”引领。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实时跟踪和分析,在信息偏好算法逻辑下提供定制化的课程思政学习内容和资源,提升教育内容的精准度与针对性,为“因材施教”提供技术支持。例如,浙江大学“AI思政课一点通”为每名大学生量身定制专属思政课AI助教,实现了助学(即时答疑、提供资料、研究参考)、助人(解答思想困惑,提供心理支持)和助研(辅助教师备课、课堂互动和作业指导)的功能。
在内容维度上,人工智能可以促进课程思政立体化呈现。课程思政建设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资源整合能力,虚拟仿真等数字技术的丰富展现能力,构建起“虚实结合、人机协同”的立体思政教学场域。随着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驶入快车道,丰富且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红色文化被纳入专业课程思政,通过虚拟仿真、VR等数字化技术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加速融合,让学生能够“亲眼见、亲身感”,丰富思政教育红色资源库及其教学方式方法,让红色文化及其精神价值通过数字化呈现深入人心。例如,陕西科技大学构建全省“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组织开发了“优秀高校网络文化资料库”“西迁高校影像库”等一系列适宜马克思主义基础学科线上教育开展的可视化思政素材库,通过虚拟造景、虚拟造境、虚拟造人等方式,使参与学生能够沉浸在预设的思政场景情境中,用新技术为思政教育赋能。
在方法维度上,人工智能可以促进课程思政教学范式革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本质上在于通过“说理”的方式来引导和形塑受众的价值理念。一方面,可以通过研发“思政智库”系统,对校内外各类门户网站、社交平台等数据进行实时抓取和分析,深度挖掘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获取信息的来源等,生成热点分析报告,解决“教育引导什么,怎么引导”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将学生用户置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场景中,在拟态环境下满足青年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需求与价值期待,改变传统思政课教学采用“投喂式”和“说教灌输式”所构建的单向话语机制。例如,电子科技大学创新推动大数据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实现全员育人“信息化”,全过程育人“可视化”,全方位育人“一体化”,育人过程“可追踪”,育人工作“智能化”,育人成效“能评价”。
为智慧思政提供综合保障
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人工智能素养能力。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要努力培养智能时代的新型教师队伍,提升智能时代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培养更多“懂技术”“懂教育”“懂人心”的教师。要培养教师的数字智能素养,发挥其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教师掌握人机协同技术,能够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接学生需求,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精准性和实效性。只有教育者、学习者共同提高人工智能素养,才能营造一个共生、共学、共研、共创的未来教育新格局。
营造开放有序的思政数字教育生态。构建由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红色基地、数字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数字化资源网络,细化分工、共同协作、信息交互、数据共享,优化数字赋能的思政教育外部环境。高校要积极搭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思政教育资源信息一体化系统,完善高校思政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通过整合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调动、综合运用信息数据,推动形成更加开放立体、互联互通的高校思政教育数字资源信息体系,营造开放有序的数字教育生态。
构建安全清朗的数字教育空间。首先要明确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伦理原则,健全完善数字伦理监管、预警及问责机制,制定严格的数据隐私、信息安全保护政策,推动构建更加安全清朗的数字空间。其次要完善高校数字治理理念、框架制度和组织结构,多维保障强化意识形态安全,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清理不良信息、抵制错误思潮,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引导数字技术转化为全方位育人的“增量”,更好地发挥育人实效。最后,针对数字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风险,要建立数据分级管理制度,规范采集使用流程,为课程思政数字化转型提供安全屏障。(国赟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