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编者按:蒙山高,沂水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里,沂蒙这片红色土地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沂蒙精神诞生于沂蒙革命老区,发展于齐鲁大地,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并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山东强调,“要保护和运用好红色资源,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奋进新征程,精神的力量不可或缺。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众日报理论周刊特推出“沂蒙精神代代传”专题,邀请三位专家进行解读。
深刻理解“为何传”
●记者: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新时代新征程,如何理解沂蒙精神的时代意义,为什么要推动沂蒙精神代代相传?
沂蒙精神是齐鲁儿女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写照,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同根同源,是激励山东人民昂扬奋进的精神旗帜。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更加需要聚焦沂蒙精神代代相传,强化沂蒙精神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将沂蒙精神发扬光大。关于其重要意义,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
推动沂蒙精神代代相传,是牢记嘱托担当使命的重大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力弘扬沂蒙精神高度重视,时刻挂怀。2013年11月视察山东作出重要指示后,又分别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和同年6月山东考察、大众日报创刊80周年等重要场合节点,对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21年,沂蒙精神成为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2022年3月,经党中央批准,沂蒙精神基本内涵表述确定为“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专门对“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作了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和沂蒙精神基本内涵的确定,为我们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指出了明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明确把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写入了党代会报告、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出台实施了《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关于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的意见》等一批重要政策法规,关心支持山东沂蒙精神研究会和沂蒙干部学院的工作。2025年7月1日,山东省正式实施了《山东省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条例》,这是全国首部传承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省级法规,推动传承弘扬沂蒙精神上升到法律制度规范的高度。我们深刻体悟到,沂蒙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始终是熔铸在齐鲁儿女血液中的红色基因,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我们的重大政治责任。不论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嘱托,坚持沂蒙精神传承弘扬的正确方向,擦亮对党忠诚的政治底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推动沂蒙精神代代相传,是推进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强调“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必然要求我们赓续红色基因,讲好沂蒙故事,激发沂蒙精神的时代活力。特别是当前,国际形势更趋严峻复杂,内部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更加迫切需要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在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中鼓舞奋斗之志、攻坚之力,齐心协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我们充分认识到,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沂蒙精神是山东人民的精神标识,我们要从这一原点出发,凝聚和激发亿万群众的强大精神力量,干出“走在前”的样子、干出“挑大梁”的担当。
推动沂蒙精神代代相传,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沂蒙精神蕴含着丰富的价值理念,比如,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坚定信仰,爱党爱军、同心同德的无限忠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崇高品格,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顽强意志等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通融会,并为之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解放战争胜利,刘少奇、罗荣桓、陈毅等都在山东根据地战斗生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山东纵队、山东军区、华东野战军等部队浴血奋战,其中22万名烈士永远长眠在这片热土上。同时,沂蒙人民义无反顾支援前线,做军鞋315.13万双、军衣121.68万件,碾米磨面11715.9万斤,救护伤员5.9万人;据不完全统计,整个解放战争中,山东出动支前民工、民兵1106万多人次、大小推车100多万辆,担架43.5万副。这些沉甸甸的数字背后,都是沂蒙精神的生动注脚。我们真切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来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植根中国大地,蕴含着从血与火淬炼中走来的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和生长在亿万群众的心底里。当今社会,每个人都会面临理想与现实、问题与主义、利己与利他等方面的拷问,需要深入挖掘弘扬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引领更多人在新征程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人生答卷。
推动沂蒙精神代代相传,是当代青年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沂蒙精神是引领青年人健康成长的一座精神航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无数青年奋斗者忠诚担当、无私奉献、开拓奋进、艰苦创业,让沂蒙精神“正青春”。其中,有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的扶贫干部冯志恒、大学生村官张广秀,有产业报国、匠心筑梦的大国工匠王进,有投身科技、攻克难关的科研专家白晓卉、张鑫,有传道授业、立德树人的城乡教师任纪兰等等,树立了新时代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青年榜样。我们欣然看到,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新时代新征程,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教育引导当代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不负韶华、勇担使命中让青春之花绚丽绽放。(专家简介:白皓,现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副院长)、沂蒙干部学院院长)
准确把握“传什么”
●记者:沂蒙精神是持续发展、一脉相传的,其中蕴含的精神特质历久弥新。“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16个字精准概括了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如何理解沂蒙精神基本内涵的深刻意蕴?推动沂蒙精神代代相传究竟“传什么”?
回眸百年党史,既是一部创榛辟莽的前行奋斗史,也是一部光风霁月的精神传承史。沂蒙精神是齐鲁儿女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写照,已成为一种流动的红色文化形态,闪耀着催人奋进的历史光辉和时代光芒。我们必须深入传承、阐发和弘扬沂蒙精神,并“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使其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山东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省域命名的革命老区。沂蒙精神是战争年代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由以沂蒙为中心区域的山东根据地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一种中华民族精神。经党中央批准的“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基本内涵,站位高远、思想深邃、情理交融,从实践层面上彰显了沂蒙精神的创造主体及其相互关系,从理论层面上揭示了沂蒙精神的生成逻辑及其学理哲理,生动阐释和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内在逻辑,是沂蒙精神的思想基点、精神原点和逻辑起点,饱含着丰厚的政治分量、理论含量、精神能量和实践力量,为新时代传承与阐扬沂蒙精神提供了依循。
“党群同心、军民情深”,彰显了战争年代山东根据地党政军民之间的深度交往关系与革命实践路径,映照了沂蒙精神的高尚品质和政治品格,使人们具象化地生动感知山东党政军民肝胆相照、共克时艰的历史画卷和鲜活实践。首先,“党群同心”是沂蒙精神的本源和根脉,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建设理念,昭示着人民政党与人民群众的道义制高点。这种“党心为民、民心向党”的互通共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亲民、爱民、为民”的根本宗旨和人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诚担当。其次,“军民情深”是沂蒙精神的支点和血脉,铸就了“军民团结如一人”的钢铁长城,渗透着民意与军魂。这种“军爱民、民拥军”的同频共振,体现了人民军队为人民安危而赴汤蹈火、出生入死的勇敢牺牲精神和人民群众为拥军支前而毁家纾难、参军参战的无私奉献精神。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沂蒙精神的内在机理和生成逻辑,铸就了山东根据地党政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同甘苦共生死的融合共生格局,构筑了融洽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所凝成的命运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和事业共同体,由此把党的性质和宗旨通过实践形态而升华为价值形态。其中隐含着我们党贯穿百年的一条红线,即“加强党的建设”。其核心就是体现“党群干群水乳交融”的“党的生命线”。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这个“启示作用”,正是筑牢我们党长期执政基础的红色密码。
“党群同心、军民情深”的实践层面与“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理论层面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既有历史的穿透力和实践的指导力,又有精神的感召力和理论的引领力,构成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沂蒙精神见证了山东根据地党政军民经受“血与火”严峻考验和“生与死”忘我境界的鱼水深情,从动因和成因上深度揭示了沂蒙精神的特质、“群众路线”的实质和“党的建设”的本质,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永恒时代课题,增强了人民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行动认同。这一点,既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所在,也是“沂蒙精神代代传”的主体内容。
沂蒙精神为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提供了原生态信息和原创性密码,充盈着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构成了代代相传的政治灵魂和精神内核。那么,“沂蒙精神代代传”应该“传”哪些重要内容呢?
概言之,我们要“传”的沂蒙精神应是其基因本色和精神本体,理应紧扣沂蒙精神的本真意蕴和最初原点,透视沂蒙精神独具的价值取向和生成渊源,拥抱从那历史深处穿透而来的信念之火和精神之光,强基固本、培元铸魂。主要“传”的,一是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二是矢志不移坚守理想信念,三是竭诚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四是发扬纪律严明、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五是传承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制胜法宝,六是弘扬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实干精神和革命英烈的崇高风范。推进“沂蒙精神代代传”,就要深入挖掘和汲取其中的丰富滋养,推动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因篇幅所限,概要性地综述如下四个方面。
其一,“传”的是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沂蒙精神最鲜明的特质,就是始终不渝拥护党的领导,擦亮对党忠诚的政治底色,凸显在党领导下救亡图存、改天换地的政治面貌和精神风貌。追溯山东革命发展史,以沂蒙为中心区域的山东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够逐步由小到大、从弱变强,独撑起领导人民抗战的大局,其根本原因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路线和政策,积极建设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民主政权,而且认真汲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实践、理论创新和红色基因,其中饱含了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对山东根据地建设与发展的多次指示和战略思想。特别是1942年党中央和毛泽东及时委派刘少奇亲赴山东检查指导工作,统一党政军思想认识,健全中共山东分局,进一步强化了党的全面领导,进而构成了山东革命根据地后来“北上南下东进西拓”的枢纽格局和战略布局。党的坚强领导,既是山东根据地(解放区)生成发展壮大的基本前提,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山东永葆生机活力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熔铸了沂蒙精神,党是沂蒙精神的培育者、引领者、主导者和缔造者。
其二,“传”的是矢志不渝坚守理想信念。沂蒙精神不仅蕴含着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牺牲精神,而且富含“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和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正是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使山东党员数由1936年的2000多名发展到1945年的20多万名。解放战争时期,有一名党员战士叫孙景隆,山东烟台市莱阳人,是解放济南战役中第一位“登城插旗手”。当济南战役进入决战时,他奉命将一面旗帜插上城头制高点,但当他冒着枪林弹雨到达指定位置时,不幸中弹。从昏迷中醒来时,他用尽全力从胸前口袋里掏出一个染有血迹、带着弹孔的小布包,声音微弱地说:指导员,这是我的党费。指导员彭超打开布包,发现里面放着18张面值一角的山东解放区北海币(渤海版)。当时,每个战士每月发一角钱的生活津贴。孙景隆参军18个月攒了18角钱,在生命垂危时作为特殊党费全部交给了党组织,被称为“染血的党费”。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信仰啊!
其三,“传”的是竭诚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和最强大的底气。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恒心和执政理念。沂蒙精神贯穿着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优良革命传统,谱写了一部党领导人民军队和带领人民群众谋解放、谋进步、谋发展、谋福祉的壮丽史诗,绘就了一幅幅爱民、护民、富民的生动画卷:在斗争上为人民勇牺牲;在政治上为人民谋当家;在经济上为人民增福祉;在文化上为人民求进步。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员和革命先烈为保护人民群众而英勇牺牲,可歌可泣。时至今日,临沂市临沭县朱村村民80多年来一直延续着一个代代相传的红色习俗,就是每年大年初一,每家每户都端着饺子走出家门,到村头抗日战斗纪念碑前,以第一碗饺子祭奠24位革命烈士。这是缅怀,更是感恩。事情的原委是:1944年除夕这天凌晨,日伪军500余人来到朱村这个抗战堡垒村进行疯狂“扫荡”。八路军滨海军区4团3营8连听到枪声后,马上集合部队向朱村赶去。8连指战员与日伪军激战6个多小时,24名战士壮烈牺牲,而600余名村民则无一伤亡。此后,每逢佳节思亲人,首碗饺子祭英魂。回首历史,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抑或在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本宗旨,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及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既是沂蒙精神的必然生成逻辑,也是沂蒙精神的深厚群众基础。
其四,“传”的是革命英烈的精神风范。“每思祖国金汤固,便忆英雄铁甲寒。”沂蒙精神诞生于血火岁月,蕴涵着丰厚的英雄气概、英雄事迹、英雄精神和英雄文化。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标识。山东各个历史时期产生的革命先烈、英模人物与时代先锋,是齐鲁大地标注奋斗历史的精神坐标和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我们要在传承弘扬沂蒙精神中营造尊崇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的浓厚氛围,学习英烈百折不挠、迎难而上的顽强斗志,赤诚为民、忠诚担当的家国情怀,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优良作风,唱响新时代的英雄礼赞。要驰而不息地传承英雄精神、弘扬英雄文化、开展英雄教育,守护精神家园,争做时代先锋。
总之,我们要通过沂蒙精神之“传”,推动沂蒙精神不断“向心里走”“往实里走”,并切实将其转化为赋能亿万齐鲁儿女“走在前、挑大梁”的内生动力,汇聚起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的磅礴奋进力量!(专家简介:韩延明,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原一级巡视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
创新实践“怎么传”
●记者: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山东视察,强调“要保护和运用好红色资源,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今天,我们该如何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激活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推动沂蒙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东视察,强调“要保护和运用好红色资源,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沂蒙精神扎根群众、持续生长,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以及每一代人的奋斗实践,都为沂蒙精神注入鲜明的时代元素。推动沂蒙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就要全面激活其时代价值,汇聚起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的磅礴力量。
着力增强思想引领力,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沂蒙精神代代相传,最根本的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要强化理论武装。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的系列重要论述,推动各级党员干部带着信念、带着感情、带着使命学,不断增强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要把握根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为推动沂蒙精神代代传提供了方法路径。要全面系统掌握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体悟“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逻辑必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沂蒙精神转化为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际行动。要提升工作标杆。认真审视自身各项工作,是不是全面对标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是不是符合党中央部署、省委要求,是不是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2025年7月1日起,《山东省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条例》正式施行,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结合自身职能,推动沂蒙精神在法治轨道上更好传承弘扬。
着力培育价值塑造力,推动沂蒙精神融入社会生活。沂蒙精神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更对山东人的思想品格发挥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弘扬沂蒙精神,就要汲取其中的丰富滋养,推动转化为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一是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通融通。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源同根,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直接体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宣传和弘扬沂蒙优秀群体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格,在全社会营造尊崇英雄、争做英雄的浓厚氛围。二是与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贯通融通。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所倡导的做人做事之道,与沂蒙精神在价值内核上完全契合。要以沂蒙精神养心志、育情操,大力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积极引导人人倡树、自觉践行、成风化俗。三是与全环境立德树人贯通融通。要把传承弘扬沂蒙精神作为全环境立德树人的铸魂工程来抓,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育人一体化建设,多元开展红色故事讲解大赛、研学游等实践活动,让红色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着力激活文化生命力,推动沂蒙精神展现时代新貌。传承红色基因,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和浸润,要使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就必须激活其文化生命力。要加强沂蒙精神研究阐释。沂蒙精神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要以史实为依据,从现实需要出发,深入挖掘其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既要依据热点问题“因时而进”,又要注重时势变化“因势而新”,为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奠定学理基础。要保护传承红色文化遗产。红色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等特征,必须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和最小干预原则。要贯彻落实《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系统梳理革命文物名录,全面加强分级分类保护。加强红色文献资料搜集整理,扎实开展档案史料、口述资料等抢救、征集工作。要创新发展特色文旅。深入挖掘利用,系统研究开发,整合沂蒙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线路、高端文化研学游品牌、红色文化IP,并将其逐步塑造成红色文化优势,建设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体验带,让红色文化“活”起来、红色旅游“热”起来。要精心打造优质文化作品。要扎实推进“沂蒙精神代代传”主题创作传播工作,持续推出既体现沂蒙精神又具有当代审美的优秀作品,着力推动沂蒙红色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强省的亮丽名片。
着力提升示范带动力,推动重点群体带头践行。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关键是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要突出重点群体,带动全社会人人都做自觉践行者、推动者。突出党员干部模范引领。党员干部要示范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人民情怀,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紧密结合实际,找准沂蒙精神与工作的结合点,切实将沂蒙精神转化为赋能“走在前、挑大梁”的内生动力。突出行业带头人典型示范。行业带头人言行举止,对整个行业乃至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要遴选一批流淌着红色血脉的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劳动模范、拥军模范,发挥他们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传帮带”作用,让沂蒙精神在各行业各领域传承不息。突出青年群体青春力量。青年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力军。要支持青年成立理论学习小组、红色文化社团,开展形式灵活的校园红色活动,让青年从“听众”成为“讲述者”“践行者”。鼓励各地搭建引导青年青春建功的平台载体,组织攻坚团队,发挥青年作用。积极培养青年“沂蒙精神传承人”,广泛开展宣传宣讲、志愿服务等活动,让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成为青年人的新时尚。
着力增强组织战斗力,持续深入推进党的作风建设。传承弘扬沂蒙精神,要从历史经验中汲取宝贵财富,以“纪律自觉”推动作风建设从严从实。要始终保持严守铁纪的思想清醒。从沂蒙革命根据地推进党风建设的经验中体悟得失,深刻认识纪律不仅是带电的高压线,也是安身修身立身之本。新征程上,要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执着,在时代“大考”中淬炼政治本色,加强党性修养,将廉洁自律作为基本准则,筑牢思想防线。要切实强化抓纪律带作风的行动自觉。作风问题往往起于细微、积于寻常,纪律自觉的养成需在“常”“长”上下功夫。要引导党员干部将纪律要求转化为日常工作标准。通过“小处着手、细处着眼”的自我约束,让遵守纪律从“被动要求”变为“自然流露”,以行为自律推动作风持续向好。要增强知纪明责履职担当本领。要大力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打破思维定式,突破能力边界,动员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敢于斗争、勇于担当,用知重负重、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诠释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专家简介:王焕良,现任临沂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山东省沂蒙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高等教育管理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主任)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