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空间载体。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成为今后城市工作的重要目标和方向。
内涵式发展意味着城市要从依赖资源投入和规模扩张转向注重内在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和效率改善,本质上是对城市承载力的深度优化,这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主动适应城市工作重心转变,持续加强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建设,以回应新挑战和新要求。
以人民至上贯穿城市治理全过程。由关注“物”转向关注“人”是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建设要落脚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因此,城市治理一方面要突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从主要运用与经济发展相关的指标来衡量城市发展水平,转向更多关注居民生活质量的切实提升与价值感获得等细节上。例如要主动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关注“一老一小”,大力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和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着力于老旧小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加强口袋公园和街头的“金角银边”建设,优化完善居民“15分钟生活圈”,提升城市生活的便捷度和舒适度。另一方面,城市治理也是人民的治理,是每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个体都能参与其中、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过程。尤其伴随着城市新业态发展带来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就业群体的大量涌现,要持续推进党建引领下城市治理共同体的培育,提高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治理的意愿和能力,将管理与服务有机融合,营造和谐有序的城市生活空间和社会空间,共同推进城市由关注物的扩张转向关注人的发展。
以全域韧性牢筑城市治理安全底线。安全是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要求。随着城市的高聚集性、高空间强度和高技术依赖等特性不断加强,公共安全和灾害风险隐患也在增多,有些已经成为城市内涵式发展的障碍。城市风险因素的隐蔽性、复杂性、联动性在增加,这就需要系统性全局性思维来应对。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推进“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主要聚焦老旧管线、超高层建筑等系统性风险点,同时还把自然灾害防治与社会治安防控都纳入了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这一任务框架内。这表明对于城市韧性的认识已经升级和拓展为“全域韧性”。全域韧性强调覆盖空间全域、贯穿治理全链条、统筹多维度风险的系统性应对能力。需要城市在面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风险冲击时,在空间、时间、系统三个维度上,都能够提前预警、动态适应以及快速恢复,保障核心功能不瘫痪、生命线系统不中断、社会秩序不混乱。全域韧性是要将城市看作一个有机的生命体系统,在面对风险时,城市各个系统之间能够高效协调、无缝衔接、迅速反应,将风险带来的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城市建设中继续加强有助于实现全要素联动的风险防控与应急管理体制,在城市基础设施风险预警和防控、社区层面应急响应以及居民应急避险能力培养等多方面实现全系统的优化升级,加强“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提高城市各个系统应对风险的能力和自我修复的能力。
以技术适配促进城市治理效能提升。内涵式发展强调高效集约而非求大求新。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技术为城市治理提供了很多便捷的工具和手段,大大提升了城市治理效能。但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唯技术论倾向,盲目跟风上技术、购设备、建平台,高昂的维护费用和低使用率使一些智慧化平台和智能设备沦为“政绩盆景”。对此,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论及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并未过多强调技术应用和技术更新,而是提出要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用好市民热线”“解决急难愁盼”。这意味着新阶段城市治理需要会用、善用、活用已有的治理技术手段,要由对数字化工具的过度依赖回归对居民需求的有效回应。对于治理而言,适合的就是高效的,所有的技术手段都要始终服务于治理目标和治理需求,而非成为目标本身。持续探索和创新治理方式和治理手段,以适配的技术、适合的方法推动治理效能的提升,努力促进治理方式与民生需求精准对接,才是现代化治理的应有之义,也是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文化赋能增强城市治理内生动力。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和激发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城市治理也需要向内寻求秩序维护的力量。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脉和风土人情赋予城市独特吸引力和无限创造力。从生活在城市中的个体角度来看,治理的目的是让人们在秩序井然的城市中更好地生产生活。城市治理所带来的不仅是风格多样、各美其美的有序,更是建立在普通民众道德文化修养之上自觉的有序。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的目标,既是对之前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部分城市盲目跟风造成“千城一面”后果的纠偏,也是为新阶段居民道德文化素养提出的新要求。要以文化赋能城市治理,一方面,城市治理过程中要坚决防止大拆大建破坏城市原有文脉,避免过度商业化透支城市文化资源,加强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延续,努力将文化特色转化为城市发展和城市治理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城市治理还需要引导民众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引导民众关注日常生活治理,倡导健康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促进个体化生活的公共性转向,培养社区公共性精神,以个体的崇德向善带动整个城市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的全面提升。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城市治理更要紧跟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努力推动我国城市向着更有内涵、更有质量、更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方向发展。(姜玉欣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