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预算紧了、约束多了,会不会影响民生?
当前,随着《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深入实施,一些误读也随之出现。有的将紧日子误解为苦日子,甚至与“带领群众过好日子”对立起来,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对立式”解读。
“过紧日子”,“紧”在机关,“宽”在民生。其约束的主体是党政机关,指向的是不必要的开支和铺张浪费的行为,比如超标的公务接待、超规模的办公用房、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等,而非要求老百姓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过紧日子”的核心逻辑,是发挥财政资金引导、牵引的杠杆作用,将省下的钱更多地投到高质量发展和保障民生事业上来,让有限财力发挥最大社会效益、民生效益。
近些年,我国各级政府财政收支平衡承压,但民生支出从未缩水。从全国看,普惠性育儿补贴正式落地,幼儿园大班保育教育费逐步免除。“十四五”以来,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资金更多、更直接地用到了老百姓身上。从山东看,2024年山东财政民生支出首次突破万亿元、占比80%左右,“投资于人”的导向更加鲜明。民生账本见证老百姓的获得感,也是用紧日子换取好日子的生动注解。
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现实看,《条例》实施以来,公务接待告别大吃大喝,反而收获了更亲清的政商关系、更迅捷的办事效率;调研走访轻车简从,脚步勤了,离群众近了,推动一批批急难愁盼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当务实高效成为常态,清风正气持续上扬,不仅提升了效能,更解决了问题、凝聚了民心,让好日子更加具体可感。
好政策需要真落实。误读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有的地方在执行时走样,该保障的没有保障、该投入的没有投入。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节省的开支,必须顺畅高效地转化为教育、医疗、社保、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的有效投入,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如果过紧日子喊得热火朝天,民生投入未能同步跟上或者打了折扣,紧日子与好日子之间就会出现梗阻,好政策与获得感之间就会形成断点。
“过紧日子”,紧的是虚耗铺张的作风,紧出的是为民造福的担当。可以说,每一分钱的节约,都是对人民信任的珍视;每一次作风的改进,都是对人民期盼的回应。党员干部只有把干事创业的劲头“紧”起来,聚焦民生所盼、发展所需,把钱花在刀刃上,才能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财政的“紧”真正服务于民生的“实”,用紧日子托举起百姓的好日子。(本报评论员)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