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理顺四对关系,布局沿黄体育发展

  眼下,越来越多的体育活动正以更贴近地域特色、深入群众生活的方式,赢得广泛关注。近日,首届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在泰州队夺冠后圆满落幕,“苏超”的火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结合地域特色,发展体育事业的成功案例,也为黄河流域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典型范式。在新阶段,推动黄河流域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要立足区域特色,把握并统筹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第一,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是黄河流域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实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高效协同,才能实现黄河流域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贡献力量。

  政府是黄河流域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导者。黄河沿线横跨东、中、西三大区域,区域内各省份经济基础、资源赋存、人口规模、产业发展存在显著异质性,政府应做好体育事业发展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一方面,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制定黄河流域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构建覆盖全流域的系统框架,明确发展目标任务,建立省际协同机制,打造黄河特色的体育品牌。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应立足本地实际,围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设施供给和群众参与机制创新等重点环节,着力提升体育事业发展的均衡性与可及性,推动黄河流域整体体育事业协同跃升。

  市场是黄河流域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市场在资源配置和产业升级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黄河流域体育产业发展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一方面,发挥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优势,培育一批具有黄河文化特色的体育龙头企业,为沿黄城市体育事业注入活力。例如,济南市引入企业投资建设黄河体育中心,打造集专业足球场、水上运动基地、体育商业综合体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激发市场创新活力,通过跨界融合推动传统体育数字化转型,促进体育与黄河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高水平的“体育+”生态。

  第二,把握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协调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是推动黄河流域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推动黄河流域体育事业发展的双重动力。

  守正是黄河流域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根基。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所孕育的独特体育文化,在凝聚民族精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挖掘和传承传统体育文化,一方面要全面梳理各地传统体育项目,利用3D建模、虚拟现实(VR)等数字化手段,记录和展示传统体育项目的动作细节和文化场景,实现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保存和传播。例如,山东淄博临淄依托“世界足球起源地”品牌,兴建蹴鞠博物馆,推动蹴鞠文化进校园,让沉睡千年的古老足球运动走进当代青少年的课堂。另一方面,还应积极推动黄河流域传统体育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定保护传承政策,加强研究和国际交流,让黄河传统体育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创新黄河流域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推动黄河流域体育事业现代化转型,必须在坚守体育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传统体育与现代元素深度融合的新路径。一方面,强化科技赋能,推动传统体育数字化转型,打造传统体育转型新场景。运用数字技术,实现技术动作的数字化保存,加强体育文化场景的沉浸式呈现,并建设智慧场馆提升观赛体验。另一方面,加强业态创新,鼓励“体育+”业态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强化体旅融合,开发黄河漂流、武术体验等旅游产品,在景区设立传统体育体验馆,让文化资源转化为生动体验;深化体养融合,将太极拳等传统健身术与现代健康管理结合,提供智能化健身养生服务,打造运动与疗养融合的新业态。

  第三,把握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的关系。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相互促进,是黄河流域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以竞技体育引领全民健身水平提升、以全民健身夯实竞技体育人才基础,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是黄河流域体育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关键所在。

  夯实全民健身根基。黄河流域地域辽阔,城乡发展不均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面临基础设施不足、服务供给不均等挑战。一方面,政府应制定黄河流域全民健身发展专项规划,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建设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社区运动场等设施。另一方面,要创新全民健身活动形式,结合黄河流域文化特色,推广太极拳、武术、秧歌等传统体育项目,激发居民参与健身的热情,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参与感。例如,山东省“好运山东·律动黄河”武术运动联赛,巧妙融合了武术竞技、中医养生与黄河文旅三大元素,深刻彰显黄河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发展的蓬勃生机。

  发挥竞技体育的龙头牵引作用。黄河流域可以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引领作用,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激发全民健身热情,推动体育事业发展。一方面,发挥沿黄各省区自身优势,打造高水平赛事品牌,提升区域影响力。比如,继续扩大兰州国际马拉松赛、沿黄自行车赛等赛事的规模和国际知名度,通过赛事展示黄河风光和文化底蕴,带动体育旅游和赛事经济。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竞技体育的示范效应,激发全民健身热情,推动体育事业与区域文化、经济的深度融合。

  第四,把握地方特色与区域共性的关系。统筹地方特色与区域共性,是推动黄河流域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地方特色是黄河流域体育事业发展的根基,而区域共性则是实现协同发展的纽带,只有以特色为根基,以共性促协同,才能形成黄河体育发展的整体合力。

  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地方特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特资源,能够为体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一方面,各地应利用自身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打造别具魅力的体育赛事活动。比如,沙漠越野、湿地马拉松、山地登高等项目。另一方面,融合黄河文化元素,创新传统体育项目。将黄河文化元素融入现代体育,创新赛事形式,如龙舟竞渡与文化展览、工艺展示结合,既能传承民俗又能提升赛事影响力。

  加力塑造区域共性。沿黄地区要树立“一盘棋”思想,联合打造涵盖赛事、旅游、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统一的“黄河体育”品牌,形成协同发展的合力。一方面,可以举办跨省区的体育赛事,形成贯穿全流域的体育赛事体系。例如,串联黄河上中下游城市的“黄河马拉松系列赛”。另一方面,开展品牌推广活动,形成区域联动的宣传效应。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版图中具有独特地位。面向未来,我们要牢牢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契机,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并重、文化传承和科技创新并举,兼顾地方特色和区域协同,走出具有黄河特色的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只有妥善处理好上述关系,才能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需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韩鹭)(作者系山东财经大学副教授)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