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科学理论,不是零散的、经验的堆砌,而是系统的、科学的学说;不是书斋里的抽象逻辑,而是源于实践、经过实践检验、并指导实践的行动指南。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深刻理解其精髓、充分发挥其伟力的必然要求和关键着力点。
在这一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升华过程中,“两个结合”起着根本性的重要作用,而这一过程的伟大成果与实践呈现,便是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理解其中的内在逻辑与辩证关系,对于我们在新征程上掌握历史主动、夺取新的伟大胜利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党的创新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体系化学理化,是将实践中形成的、散见于各领域的创新观点、思想和论断,进行系统整合、逻辑提升和学理论证,使之成为一个结构严谨、逻辑自洽、内涵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加强理论建设、深化理论武装的重要举措,意义深远。
首先,这是应对复杂形势,统一思想意志的迫切需要。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矛盾问题之复杂前所未有。没有一个系统完备、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就难以廓清思想迷雾、辨明前进方向、凝聚最大共识。体系化学理化的理论,如同一个强大的“思想坐标系”,能够为全党全国人民在惊涛骇浪中保持战略定力、步调一致向前进提供根本遵循。
其次,这是实现理论自身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环节。党的创新理论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之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正是清晰梳理这一理论谱系和历史脉络的过程,从而确保理论发展的连续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再次,这是提升国际话语权,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要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有一套体系完整、逻辑严密、学理深厚的中国理论、中国学说作为支撑、指导。只有用国际学术界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学理方式,清晰阐释中国道路背后的理论逻辑,才会更有效破解西方的意识形态偏见和话语霸权,让世界真正读懂“中国奇迹”背后的“中国道理”,从而提升我国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两个结合”是活力源泉
党的创新理论之所以能不断实现体系化学理化的发展,其深层动力和基本方法路径就蕴含在“两个结合”之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实践根基与现实导向。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最具代表性而又一以贯之的原则。它强调理论必须服务于实践,并从实践中获得滋养和发展。
“中国具体实际”不仅是静态的国情,更是动态发展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伟大实践。它包括历史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国内外环境、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等一切现实因素。这一结合的具体展开,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论的正确性与否,最终要靠实践来检验。成功的经验被总结提炼为理论原则,遇到的挫折和挑战则促使我们进行理论反思与突破。正是这种结合,确保了党的创新理论始终围绕“中国问题”展开,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体系化学理化不是构建空中楼阁,而是对“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规律性认识进行系统梳理和理论升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理论创新提供了文化根基与民族特色。这是新时代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突破和鲜明特征,它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深入人心”的根本问题,赋予了党的创新理论深厚的民族底蕴和鲜明的文化根基。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积淀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渗透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中。这一结合,不是简单地把马克思主义贴上传统文化的标签,而是通过融通与契合,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使其更具“中国味”,更易于被中国百姓所接受和认同。例如,“共同富裕”思想与儒家“大同社会”“富民”思想的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协和万邦”“天下为公”理想的连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更多是基于西方工业文明的历史背景进行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注入了东方智慧,从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维度和诠释视域。这一结合使党的创新理论不仅具有真理的维度,更具有文明的维度。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也因此成为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
“两个结合”的伟大实践成果
“两个结合”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确保了理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使其永葆生机活力;“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确保了理论的民族性和主体性,使其根基深厚。理论的最终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创造历史。“两个结合”及其催生的体系化学理化的理论成果,其伟大意义最终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彰显。
中国式现代化,是“两个结合”在实践领域最集中的体现,它彻底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其“新”在何处?一是源于“结合”的独特基因。它不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模仿或翻版。它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指引现代化方向,又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规划现代化路径,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现代化的价值理念和精神滋养。因此,它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中国的特色和中华文明的底蕴。
二是展现五大鲜明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必须走自己的路,不能照搬任何模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区别于西方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汲取了“仓廪实而知礼节”等中国传统智慧,摒弃了西方物质主义膨胀的弊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天人合一”传统哲学思想的现代践行,区别于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式现代化老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源于“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的文化传统,超越了西方通过战争、殖民、掠夺实现现代化的霸权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本身就是党的创新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这条道路的不断拓展,又为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实践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意义远超一国之范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其“新”在何处?一是文明基础的创新,它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上,以人民为中心,区别于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西方文明。二是文明内涵的创新,它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又弘扬中华文明,还吸收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是一种综合性、创新性的文明形态。三是文明路径的创新,它提供了一条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新路,为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刻阐释,是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至高任务。它要求从人类文明史的高度,用深厚的学理阐明这一新形态的历史必然性、独特优越性和世界意义,从而为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升华
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持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实践和世界意义。
理论层面,它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卓越创造力。通过“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和发展,展现出更具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理论形态。
实践层面,体系化学理化的创新理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它极大地增强了全体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凝聚起万众一心、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
世界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破除了西方中心论的迷信。它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和文明形态的多元性。这为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启示,为完善全球治理、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是一项长期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必须深刻把握“两个结合”,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自觉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要以体系化学理化的最新成果,指引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破浪前行,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殷玉平)【作者系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