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书法链》书评:从长江口向唐古拉山挺进的探路者

  见微知著,“书法链”这个概念,虽然只是文化数字化在书法领域提出的一个学术构想,但放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全局层面去理解就会发现,主动对接,是《书法链》全书的重要特色。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将构建从文化资源、文化生产,到文化传播、文化消费的全新数字化体系。只有汇聚众智,才能抢占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和制高点,共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认为作者同砚在本书中,就以下几个方面的对接做了认真的思考。

  自转律与公转律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世所公认。但这种博大精深如果没有数字化,没有数据战略思维,就是散落一地的珍珠。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是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也是重要生产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目的是激活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内涵数据,从而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假如有一个书法链大数据在手,无疑我们将置身于一个庞大的书法文化链境之中,这是我们先人皓首穷经潜心于此,尤为渴望却梦所未及的。作者同砚出版这本书的初衷正在于此。

  本书将中国书法中的元素标识重新植入各学科体系范式中加以定位阐释,耳目一新且更具学理。书法链既涉及哲学、历史学、文学、美学、艺术学等人文科学,又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等社会科学,某些特殊地带还要有古文字学、符号学、人类学、民俗文化学等学科的参与。而这之前的每个学科又都是各自独立,自成体系,中国书法学科缺位显而易见。必须破解书法“自转律”与跨学科“公转律”悖论,通过书法链话语体系进行全学科融会贯通。

  这和当下文化数据孤岛现象是一致的。我国是文明古国,也是文化资源大国,拥有海量的文化资源。全国每家文化机构包括书法界都有自己的数据存储,但彼此互不关联,或缺乏统一高效的关联标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建成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优秀创新成果享誉海内外。这一蓝图鼓励多元主体、各类文化机构,依托、接入国家文化专网形成逻辑关联,统一标准,统一接口。这其实也是一次宣传文化战线的“总动员”,书法链的对接响应是及时的必要的。

  热消费与冷供给

  近年来数字化文化消费需求呈现“井喷式”特征,而另一方面数字化文化内容贫乏,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供给短板尤为突出,在消费“热”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资源开发的“冷”。究其原因,还是急功近利的快餐文化使然。书法也不例外,大多在做表面文章浅层解读。

  作者以宽广的视野站位、纵深的历史情怀,充分汲取全人类数千年所创造的众多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特别是十分关注世界最新学术思想前沿,并紧密同中国书法当下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自古以来深邃的书法史论及广博的书法实践,恰似一条绵延不断、无形无极的书法链。全书创造性移植区块链“共识机制”,所有中国书法大数据集成,都是历经千百年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当代映像,借助数字化时代发展大势,未来书法链将以更加大众化、扁平化、智慧化的趋势续写下去,共同参与中华文化全景呈现。

  世界进入数字化时代,相对于同互联网将消费推向极致不同,数字化是把生产推向了新高度。换言之,互联网触动的是消费,数字化撬动的是生产。前者发力需求侧,后者发力供给侧。互联网思维,它的产业链很短,天花板也很明显。全书5篇22章81节之间类别化理念、开放式体系以及延续性整合路径,为书法链学术研究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全新数字化思路,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书法学界单纯谈论笔墨技法而忽视理论素养提升、止步于文化元素输出而纠结于文明内涵阐释焦虑。这无疑是文化数字化在书法领域的转型升级版,是让书法传统文化再次回归于资源挖掘、聚焦于创新生产的有益探索,全书56.5万字体量、7800余项数据,将重塑所有与书法密切关联机构学科的内容优势,激发文化人做内容的原创力。

  互联网是在长江口撒网捕鱼,捞的是流量;而数字化是去唐古拉山开矿淘金,是把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去创造更高价值。作者牢牢树立数字化思维,是一位从长江口向唐古拉山挺进的探路者,这种执着和努力显而易见。

  标识解析与数据安全

  数据、算法加算力,几乎是人工智能的“标配”。做不到数据保真和数据标注,就没有办法真正利用数据创造价值。作者认为中国书法庞大的数据资源之所以没能充分使用起来,源于巨大的数字鸿沟,也就是数据标识的缺失。

  标识解析可溯源,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必然要求。只有全部数据都由标识解析服务系统贯穿其中并可溯源,才能实现文化数据从资源到交易,再到生产、加工以及消费、体验全生命链条贯通。

  本书引入数据结构术语“指针”对书法链全部数据进行精准分类定位,优化算法,每一数据元素均对应一个中文汉字(指针),如摩崖(石)、笔法(笔)、批评(评)、品第(品)、收藏(藏)等等。全书81节,每节对应一个指针,指针赋值高度简化为一个中文汉字,如“第五章第1节 笔 万毫齐力,直抉其微”,此标题中的“笔”即本节的“笔法”指针赋值。

  作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底座”的标识解析,采用的是中国提案创建的、国际标准化组织2015年发布的国际标准ISLI,它的功能主要有四个:标识、关联、解析和鉴权。不同于互联网的域名解析,文化数字化采用的是标识解析,赋予每个实体或虚拟对象唯一的身份码,同时承载相关数据信息。书法链指针赋值系统的这一主动对接思路与标识解析体系异曲同工。

  文化数据属于国家民族的核心信息资源,特别是文化基因数据,地位同生物基因数据一样重要,确保数据安全永远放在第一位。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数据被盗取,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就可能会被歪曲甚至篡改。中文方块字,集形、音、义为一体,是世界公认的字符最凝练内涵最丰富的文字,且沿用至今数千年从未中断。中文汉字指针赋值,可以是单个汉字也可以是数个汉字组合,不仅在强化中华文化基因序列、确保文化数据基因安全方面作用独特,同时也可作为标识解析辅助应用的大胆探索,值得关注。

  应用指针赋值理念,使书法链大数据得以定位释读、鲜活展现及价值重组,精准对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通过标识解析体系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本书全面深度汲取书法链中蕴含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如书中的“视觉盛宴”“书法版图”“笔尖上的中国”等章节,详尽系统地梳理书法链资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当代表达,希冀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标识基地建设,将使得越来越多的数据“被发现”,山东同砚的《书法链》这样具有文化内涵的数据将受到青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书法链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紧密对接,高度契合,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将成为包括中国书法在内的各门类文化进入新时代数字中国的接入点。

  (作者系中央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原副主任、一级巡视员 高书生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