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读懂流量经济的逻辑

  本报评论员 熊苗

  为什么是淄博?为什么是哈尔滨?每一次“顶流”出现,人们总是忍不住发问。向过去求索,是为了给未来探路——当相同的爆火模式再次出现,也让人不禁猜想,谁是下一个?

  网红城市成为热门旅游地,本质上仍然是流量经济,是注意力的获取和变现。从淄博到哈尔滨,体现了流量经济的哪些趋势?弄清了这个问题,或许就能回答谁是下一城。

  自去年以来,泼天的流量带来“泼天的富贵”,在线上线下循环上演。流量冲高走低的背后,是情绪的跌宕起伏。流量、情绪与商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显性。比如,“多巴胺穿搭”流行,追求的是快乐和自信。情绪价值,正在成为“刚需消费品”,情绪经济,愈发流行。

  网红城市的出圈,同样是时代背景下情绪经济和流量经济的表征。淄博三天修好一条路,哈尔滨要“月亮”给“月亮”,这种全方位服务游客的理念,被游客视为当地的“宠溺”,为游客提供了满满的情绪价值。各种热梗是面子,里子仍然是城市为游客提供的极致服务,是对更高品质精神需求的满足。

  在淄博和哈尔滨的故事中,都有一个关键字:信。不论是淄博写给外地游客的信、写给本地市民的信,还是哈尔滨给游客的道歉信、给本地市民的号召信,包括两地对商家发出的倡议,都是政府和商家、民众形成合力的过程。一般来讲,旅游资源作为公共产品,很容易由于滥用而形成“公地悲剧”。在爆火的契机之下,当地政府的反应快不快,商家会不会坐地起价,民众支不支持,都会影响故事的走向。

  要避免“公地悲剧”,需要有效的监管,以及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有游客发布视频,吐槽哈尔滨68元一份的锅包肉,结果引发当地人的一致谴责,甚至要“清理门户”。流量会放大热点中的负面,但同样会促成和凸显维护城市的内生力量。相比监管,这种自发维护会更全面更有力量。城市荣誉感由此而生,这是城市发展不可多得的财富。

  纵观这两大城市IP的形成,政府不一定在台前,上热搜的可能是商家的实诚、民众的热情,但背后一定有政府高效的引导和组织托底。从长远来看,热度锻造出的政府反应速度和服务理念,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内生力量,同样是城市的财富。

  当下,产业振兴呼吁做好“土特产”文章。其实,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是轻质又厚重的“土特产”。根据自身禀赋做好布局,深耕细作,先种出庄稼来,这块地才有被看见的可能。即使是县城,也会有成为“宇宙中心”的机会。说到底,要发掘好自己的个性。

  短视频时代,好的和坏的都更容易被放大和扩散。流量可能是暖心故事,也可能是负面舆情。这就要求每个地方时刻保持敏锐的心态和灵活的身段,遇见追捧更加清醒,把热度转化为发展动能;遇见负面保持镇定,处置得当也可以转危为机。以对社会的真诚和对发展的坚定,应对流量的造访。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也是给能抓住的人,每个城市,都可能是下一个淄博和哈尔滨。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