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开放自信的山东,闻名不如见面

  本报评论员

  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开放团组会议恢复举行。

  3月6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向媒体开放,代表们谈认识、提建议,说打算、谋思路,充分反映人民群众呼声和基层一线声音。在现场近60家境内外媒体120余名记者关注下,展现出认真务实的态度,坚定自信的风采,开放大气的胸襟。

  开放自信的山东,闻名不如见面。

  会场内,全体山东团代表,代表的是1亿多山东人民。他们的精气神,就是今天山东的精神风貌。在审议发言中,在与记者的一问一答中,代表们那种奋力在比学赶超中争先进位的紧迫感、责任感,那种排除万难也要干出个样的志气和骨气,那种稳扎稳打、踏踏实实的厚重品质,迅速形成一个强大气场,汇聚成一股同向同行的力量,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并通过媒体传播开去。一个大省的从容自信、气度格局,昂扬挺立。

  会场外,展厅里的四个品类25件山东好品集中亮相。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列车、畅行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通客车、连续10年卫冕全国的“济麦22”、衍生出众多新产品的菏泽牡丹、精致小巧的华光国瓷矿物骨质瓷……“老字号”焕新生,“新字号”动力强,“绿字号”发展快,参观者看到的,不仅是“好品山东”的精巧与智能,更是一个经济大省的高质量发展成色。以山东效率提升中国效率,以山东品质支撑中国品质,由此生发出的向上向前的力量,为“鲁版”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注入不竭动力。

  有什么样的底气,就有什么样的姿态。

  当经济总量迈过9万亿大关,当“山东造”动车组代表中国高铁首次开行海外,当产业数字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数来到全国前列,当连续入选全国营商环境最好省份……一系列“首位”“第一”,不仅刻下山东朝着“走在前、开新局”目标不断迈进的注脚,也让山东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位势越发凸显。

  从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到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从端牢中国饭碗,到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开放团组会议上的“九问九答”,所集中反映的,正是今天山东高质量发展的水平、方位和态势。当这些内容浓缩于字里行间,激荡于会场内外,人们从中读懂的,是山东的壮志雄心,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是人心归聚的强大力量。

  有什么样的姿态,就有什么样的担当。

  大省的担当怎么体现?走在前,蹚路子,作示范。

  这是最新的一则消息,自3月1日起,山东对本省高速公路安装ETC套装设备的氢能车辆免收通行费。由此,山东成了全国首个免收氢能车辆高速通行费的省份。

  再往前不久,位于山东荣成的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主动求“立”、蓄势向“新”,掀起新能源革命浪潮,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先行先试,这便是山东作为一个经济大省所必须承担的使命。

  一个地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占据制高点,必定要有一个能够让各方智慧力量同频共振的好环境。

  最近,济南发布了去年人才引育情况,全年新增青年人才16万人,其中博士1521人,引进海外留学人员2112人,连续第二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这是山东引力的缩影。今天的山东,正在提供一个更为适宜的土壤和温度,在这里,人的价值受到充分尊重,人的能量得到充分激发,人的梦想可以不断成就。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今年的山东新春第一会,更是把主题直接指向“高水平开放”与“高质量招商引资”。

  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搞开放,起点更高、能级更高;抓招商势必要在视野理念、机制手段、产业层次、项目质量等方面胜人一筹,势必要自觉站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大坐标中,去配置资源,去创新创造,去竞争合作。

  这就是一个大省的样子,一个大省的担当。

  寒尽春生,春山可望,齐鲁大地激荡人心的发展故事还在继续书写。

  挑大梁,再出征,我们必须深刻洞察时与势、把握稳和进、悟透立与破,拿出眺望“最高峰”的眼界、勇闯“无人区”的锐气、战胜“不可能”的韧劲,更加务实地把工作做在先、干在前。

  当这样的信心鼓荡起来,在全社会激发出创业干事的活力,汇聚成矢志前行的伟力,必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初审编辑:陶云江 陈修胜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