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超长期与一致性

  本报评论员

  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是今年的一项增量政策。

  为什么是超长期?

  政府工作报告释放的信号十分明确:就是要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3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面对记者提问时,回答更为细化具体:超长期特别国债,聚焦的是大事、难事,重点领域是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粮食能源安全、人口高质量发展等领域的建设。

  换句话说,超长期特别国债是专款专用,必须用在那些投入周期较长、需要聚力攻关的领域,以时间换空间,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

  把这一安排与其他政策结合起来看,今年整体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就凸显了出来。

  一致性体现在哪?就是一切都向高质量发展聚焦发力。

  这两天,在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很多代表都有一个明显的感受,那就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科技含量”更高,也更加强调“持久战”。比如,最典型的是“新质生产力”和“科教兴国战略”,被摆在了今年工作十项重点任务的突出位置。

  以财政为代表的政策举措,强调持续发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潜台词是加紧人才培养,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也非一朝一夕之事。有了长期的资金保证、持续的人才支撑,才有利于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进而培育出更多新质生产力。

  再看,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中,科技部部长阴和俊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把一半以上的基础科研费用,投向35岁以下的年轻人,帮助他们尽早培养起兴趣和自信。

  当然,这不是要以年龄划线,而是说青年群体是一个更容易在科研上有突破的群体,应该走向前台,挑大梁、当主角。尤其对于从事基础和交叉科研的年轻人,只有提高稳定支持的力度,才能让他们心无旁骛、潜下心来。

  综合可见,今年全国两会各方面安排部署,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突破各类瓶颈制约,让各项政策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防止各管一摊、相互掣肘,提高的是政策传导效率,放大的是政策组合效应。这是统筹兼顾多个领域、多重目标,进行的一次综合性考量、全局性评估,一切都以是否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最终评判标准。

  不难发现,历经过去几年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整个经济无论在需求还是供给层面,都需要重新审视打量;有效应对困难挑战的方法与策略,也需要作出相应调整。无论是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还是把科教兴国战略作为高质量发展基础支撑,都是基于这一点。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科学认知和技术能力的积累,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夯实基础研究、构建底层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铺设未来产业新赛道,每一项都没有捷径可走,都不能操之过急、超越基本逻辑和规律,需要的是对科学精神的长期坚守、持续不断的资源投入和良好环境的积极营造。

  我们期待,在更长的时间轴上,进一步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让越来越多的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给各方以稳定预期。如此,才能让大家有信心沉下心来,稳扎稳打、踏踏实实,积极投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不断打开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

 

初审编辑:陶云江 陈修胜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