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这为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引和方向。

  近年来,我省立足文化大省资源优势,坚持守正创新,深耕人文沃土,以“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文化社区、文化村居建设,创新开展精品影视剧目展播展映、全民阅读推广等基层探索,初步构建起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拥有各级各类博物馆839家,公共图书馆154个,文化馆148个,美术馆56个,文化站1825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6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有7个图书馆入选全国“基层公共阅读服务推广项目”,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超99.7%,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

  然而,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仍需清醒认识到优质文化直达基层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资源配置呈现“省级集聚度高、基层覆盖不足”的显著特征,70%以上优质文化设施集中于济南、青岛等中心城市,鲁西南、胶东半岛北部县域文化场馆人均面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存在结构性错位,随着群众文化消费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型升级,对文化产品的价值深度、审美品质和情感共鸣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在数字技术重塑文化消费场景的背景下,传统服务模式难以满足群众个性化、定制化需求,文化资源转化效能亟待提升。再就是,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主体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联动机制还不高效,联动融通的效果还不明显,功能互补、优势互补的运行机制还不畅通。

  面对当前如何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现实挑战,必须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举措,确保优质文化资源高效、精准、可持续地直达基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首先,聚焦“好不好”,加快多元化投入体系构建,提升优质文化资源质量。一是以高品质的文化供给为主要抓手,聚力打造文化精品。讲好新时代山东故事,持续挖掘儒家文化、齐文化、中医药文化、泰山文化、运河文化、海洋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聚力打造“叫得响”“留得住”“传得远”的文化点位和精品力作。二是以培育最优生态为着力点,加速优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转化。通过培育基层文化市场生态体系,鼓励优秀文艺作品常态化展演和巡回演出,推动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高质量文化产品,进一步提升其文化附加值。同时,积极推进文化产品在生产方式、表现形式和消费模式上的创新,为群众提供更多既具文化内涵又易于接受的文化产品。三是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激发基层文化内生活力。持续深化全省“文化村居建设”“全民阅读”“精品影视剧目展播展映”等品牌项目,巩固现有成果。积极培育“接地气、聚民智、惠民生”且具有本地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切实提升群众参与度与获得感。同时,建立健全长效支持机制和科学评估体系,确保优质文化资源精准下沉、有效覆盖基层最小单元。

  其次,聚焦“到不到”,构建精准化、多元化、多层次的供给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供给与基层群众需求之间动态适配。一是编实织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夯实惠民基础。通过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鼓励社会力量共建高品质、多功能、多元化文化空间,加快构建开放共享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推进场馆服务提质增效,推动各级各类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非遗馆等建立常态化交流共享机制,引导优质文化资源更多地向基层一线下沉,促进优质文化资源有效融入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和群众日常生活。二是强化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赋能。顺应数字技术发展和数字时代群众文化消费新需求,优化供给结构,扩大优质数字文化资源占比,打造“掌上文化空间”。创新呈现方式,开发数字孪生文化产品,搭建交互式、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文化空间。拓展传播渠道,通过短视频、快手、抖音等时尚化表达方式,构建“指尖直达”“云端直达”的基层文化服务新机制,切实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三是建立健全群众文化需求征集和反馈机制。建立“群众点单”和“政府买单”供需对接机制,推行菜单式、互动化服务。建立“自下而上”和“以需定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实行更加高效更为精准的配送与运营,不断增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活力。强化制度保障,完善文化机构的内容筛选机制,为群众提供更有价值、更高质量的文化资源,从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上为高质量文化供给主体保驾护航。

  最后,聚焦“顺不顺”,构建高效、协同、持久的文化资源直达机制。一是加快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统筹城乡发展,促进资源整合,加强农村与城市社区文化服务互联互通,解决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共文化服务不平衡问题。二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多元化供给机制。创新合作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积极推进运营改革,丰富服务供给,积极鼓励基层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提供多样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三是健全基层文化人才支持体系。实施“文化专员下乡”工程,积极培育专业化、社会化文化服务队伍。完善培养机制,通过专项引进、系统培训、激励保障等措施提升人才素质。建设一支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为文化资源下沉提供专业支撑。(马林刚 朱琳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齐鲁师范学院)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