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当紫砂壶遇见短视频,当木构建筑邂逅数字建模,当剪纸艺术与蓝染技艺跨界对话,非遗正以青春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传承人正以“守正创新”为笔,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书写着非遗保护的新篇章。
新时代的青年人既深谙“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的传承之道,又践行“与时变,与俗化”的发展理念,让千年文脉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生。
守正,是青春传承的根基所在。非遗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青年传承人深知,唯有以敬畏之心守护传统,方能留住文化的根脉。这种守护,是对“天人合一”营造智慧的坚守,是对“方寸之间见天地”匠心精神的传承,更是对“择一事终一生”文化担当的践行。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守”字的千钧之重,让非遗在时代变迁中始终保持着本真模样。“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尊重,非遗的创新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创新,是青春传承的动力源泉。非遗要“活”在当下,就必须突破时空局限,在创新中寻找新的表达。青年传承人以科技为舟、以创意为桨,为传统技艺开辟新航道: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家居设计,用电脑建模优化古建构造;开发便携茶具、联名款紫砂壶,让传统茶器走进都市生活;探索剪纸与蓝染技艺的跨界融合,用节气主题作品叩开市场大门。这些创新实践印证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古老智慧,更展现出青年群体“不日新者必日退”的进取精神。他们用现代审美激活传统基因,让非遗从博物馆的展柜走向百姓的日常生活,真正实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
传播,是青春传承的使命担当。在文化代际传递的链条中,青年既是“接棒者”,更是“翻译官”。他们以年轻视角解构传统,用时代语言讲述非遗故事:当非遗工艺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现制作过程的奇妙,当传统建筑在影视特效中重现辉煌,当非遗艺术以全新主题走进都市商圈,非遗正以更鲜活的方式触达年轻群体。这种传播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文化对话,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创造转化。青年传承人正以文化自觉构建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场域,让非遗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展望未来,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将更加依赖于青年的创新活力与传播智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非遗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将更加深入,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同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非遗也将走向世界,成为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青年一代既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也要有“敢为天下先”的锐气,更要有“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胸怀。当千年技艺遇上青春智慧,当传统匠心碰撞现代思维,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非遗的青春故事必将愈发精彩,中华文明的薪火必将代代相传。这不仅是时代的召唤,更是青年应有的文化担当。
正所谓:“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青春力量正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华章,也必将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一文)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