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以创新传播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正所谓“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在全球化浪潮汹涌、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世界各国对国际话语权的争夺愈发激烈,国际传播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关键战场,关乎国家形象塑造、国际影响力提升以及国家利益的维护。

  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任务激励新作为。中国国际传播要想在全球舆论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就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强劲动力,以技术赋能为坚实支撑,以话语突围为重要目标,在“可信”“可爱”“可敬”三个关键维度上实现重大突破。通过生动鲜活、深入人心的中国故事,让世界真正读懂中国智慧、真切感受中国温度,进而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价值理念和文化魅力。

  一、以机制革新夯实“可信”根基,构建国际传播四梁八柱

  权威媒体实践表明,国际传播的公信力源于对事实的尊重与对规律的把握。当前,需深化主流媒体改革,打造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新型传播主体。一方面,通过建立跨平台、跨语种、跨文化的协同机制,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资源,形成“一体化策划、多平台分发、精准化触达”的传播链条。例如,媒体通过建立国际传播智库,系统研究海外受众信息接收习惯,结合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媒介使用偏好,量身定制传播内容。这一举措使重大主题报道的海外落地率显著提升。另一方面,需强化议题设置能力,将“中国叙事”嵌入全球公共话语空间。通过主动设置气候变化、减贫合作、科技伦理等全球性议题,展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使“可信”形象建立在事实与价值的双重支撑之上。同时,注重传播效果的实时反馈与动态调整,确保信息能够精准触达目标受众,避免“一刀切”的传播模式,从而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建立稳固的信任基础。

  二、以技术赋能塑造“可爱”特质,实现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在Z世代主导的社交媒体时代,国际传播需突破“单向灌输”模式,转向“双向互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深度应用,为精准画像海外受众、定制化生产内容提供了可能。某媒体平台通过构建用户行为数据库,结合地域、年龄、兴趣等多维度标签,实现分众化推送,其制作的系列微纪录片在海外平台播放量突破十亿次。具体而言,针对东南亚年轻受众对流行文化的偏好,推出融合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音乐风格的短视频;面向欧美学者群体,则通过学术论坛和深度访谈传递中国的发展理念。更需注重文化符号的现代性转化,将敦煌壁画、熊猫形象等文化IP与数字技术结合,打造如“数字敦煌”全球巡展等沉浸式体验产品,让中华文化以更鲜活、更亲和的方式触达受众。这种“可爱”特质,本质是文化自信与创新表达的有机统一。同时,通过持续跟踪用户反馈,优化内容策略,确保文化传播既保持原汁原味,又符合当地受众的接受习惯。

  三、以话语创新彰显“可敬”风范,构建中国叙事体系

  破解“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关键在于打造融通中外的概念体系。需从中国发展建设实践中提炼标识性概念,转化为容易被国际社会理解的观点表述,通过学术对话、智库交流等方式,构建具有解释力的理论框架。例如,在非洲传播中,结合当地社区发展需求,将‘精准扶贫’理念与具体实践案例相结合,展示中国方案的实际成效;在欧洲传播中,结合当地关注热点,通过国际会议和高端论坛,阐述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领导力。同时,需警惕“自说自话”的陷阱,注重国际表达的“本地化”适配。通过深入研究不同国家的媒体生态和公众关切,调整叙事策略,使中国故事既能体现全球价值,又能引发当地共鸣。这种“可敬”风范,源自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坚守与对文明多样性的尊重。此外,建立传播效果的评估机制,定期分析海外受众的反馈,及时调整传播重点,确保中国声音始终与世界需求同频共振。

  展望未来,构建中国国际传播新格局需坚持“守正创新”原则:守正,即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播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创新,即以技术重构传播生态,以话语突破认知边界。唯有持之以恒地推进各方面创新,不断夯实“可信”根基、塑造“可爱”特质、彰显“可敬”风范,才能让世界看到一个在担当中赢得尊重、在交流中收获友谊、在贡献中引领未来的中国,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全球舆论场中熠熠生辉。(一文)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