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明城市创建:以基铸魂 共绘幸福画卷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历史与现代的交响,是物质与精神的交融。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文明城市创建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城市的“面子”与“里子”,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唯有以“有形”之基筑牢城市骨架,以“无形”之魂涵养城市气质,方能让城市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乐园。

  正如《考工记》所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既需要顺应天时的智慧,更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滋养。

  一、牢“有形”之基:守护城市文脉,构建宜居空间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这些是城市的根与魂。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守护城市的历史文脉,就是守护城市的灵魂。《文心雕龙》有云:“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要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老城区的每一块砖瓦、每一条街巷。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城市文化基因库,让历史可触摸、可感知,既保留“青砖小瓦马头墙”的建筑美学,又延续“邻里守望相助”的人文温度。

  城市的风貌管理,需兼顾功能与美学。《周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建筑高度控制到天际线设计,从公共空间规划到景观节点打造,每一处细节都应体现人文关怀。某江南水乡通过“微更新”策略,在保留粉墙黛瓦风貌的同时,植入艺术展馆与创意工坊;某山地城市依托地形特征,打造“山城步道”系统,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有机融合。这些实践印证了《管子·度地》中“水者,万物之本原也”的智慧,城市的“本原”在于满足人的需求,让功能性与人文性完美统一。

  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文明城市的基石。某特大城市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让居民步行即可完成购物、就医、教育等日常需求;某工业城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与生态修复的双重效益。这些举措如同《考工记》中“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智慧,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结合,让城市既有“钢筋铁骨”的坚实支撑,又具“以人为本”的温暖底色。

  二、弘扬“无形”之魂:培育文明风尚,滋养城市精神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明城市的灵魂,在于市民的素养与城市的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像春风化雨般滋养人心。某文化名城打造“24小时图书馆”,结合诗词灯会、非遗工坊等活动,形成“书香满城”的文化生态;某新兴城市推出“艺术进社区”计划,将废弃厂房改造为艺术空间,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高雅艺术。这些实践恰如王维诗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志愿服务是城市文明的温度计。《孟子》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党建+志愿服务”模式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服务驿站”,从“爱心食堂”到“最美上学路”,这些举措让文明可触可感。某省会城市建立“时间银行”互助平台,鼓励市民通过志愿服务积累“时间币”,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性循环;某旅游城市组建“文明导游”志愿者队伍,在景区开展垃圾分类引导、方言讲解等服务。这些行动如同《论语》所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互助中传递温暖。

  市民文明素养的提升,需久久为功。《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通过“市民文明学院”“文明实践中心”等平台,开展礼仪培训、道德讲堂,让文明成为习惯。某地级市实施“文明习惯养成计划”,通过“光盘行动”“礼让斑马线”等微行动,推动文明意识内化于心;某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文明宣传”,用方言俚语传播现代文明理念。这些努力如同《诗经》所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传承中创新,让文明素养成为城市最美的风景。

  三、统筹“有形”与“无形”:让城市成为幸福家园

  “城,所以盛民也。”文明城市的最高境界,是让城市成为人民幸福的载体。这需要统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像演奏交响乐般协调各方。某历史文化街区通过“修旧如旧”保留建筑风貌,同时引入文创店铺、传统手工作坊,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某新城规划坚持“产城融合”理念,将产业园区与居住社区、生态公园同步建设,避免“睡城”“鬼城”现象。正如《周易》所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城市的发展应兼顾天时与人文,让历史肌理与当代生活共生共荣。

  智慧城市建设为文明创建插上翅膀。《孙子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通过“城市大脑”整合数据资源,让交通更顺畅、环境更清洁、服务更精准。某沿海城市构建“智慧养老平台”,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独居老人状况;某中部城市开发“文明随手拍”小程序,鼓励市民参与城市管理。这些创新用数据驱动城市治理从“经验判断”转向“精准施策”,让科技赋能文明创建。

  文明城市创建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行远自迩,踵事增华无止境”,从“全国文明城市”到“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标准在提升,内涵在深化。这需要城市管理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持续推进。某地建立“文明创建长效机制”,将创建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某市开展“文明创建擂台赛”,通过季度评比激发基层活力。这些实践印证了《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理念,让文明创建始终充满活力。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文明的实践。让我们秉持“久久为功”的坚韧毅力,涵凝聚起全社会的力量,共同书写文明城市的崭新篇章。让文明的光芒,如春日暖阳般照亮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温暖每一个人的心灵,让我们的城市因文明而更加繁荣,让群众的生活因文明而愈发美好。(依泉)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