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以系统观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复杂性、紧迫性、艰巨性、重要性并存,必须厘清新旧交叠的问题、错综复杂的矛盾,以系统观念把握好各种关系,推动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把握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供给侧与需求侧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当前,在外贸需求常态萎缩的情况下,消费和投资成为扩大内需的着力点。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通过增加就业、发放优惠券等举措,让消费者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投资具有导向性,作为撬动社会资本的杠杆,政府投资应把扩大内需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结合起来,使资金更多投向新基建、新材料等前瞻性领域,在提振内需的同时推动供给结构的优化升级,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实现供需联动。同时,要大力发挥供给对需求的带动作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其中供给创造需求的关键在于创新。当前,一方面要发挥企业、科研院所、大学等作用,加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的一体推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引导形成增量消费。

  把握好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关系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挑战,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依然突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增强体现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其中,生产环节的关键在于“锻长补短”。要通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技术提升工程,加强和巩固在已具备优势领域的领先地位;要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流通环节的关键在于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分配环节的关键在于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则依赖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要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发挥好自贸区、自贸港等开放平台的先行先试作用,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要对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高标准经贸协议,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畅通与外商的交流合作;要提升加工贸易质量,通过延伸产业链,提高出口附加值,并在做好货物贸易的同时,稳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实现规模速度型贸易向质量效益型贸易的转变。

  把握好区域城乡间关系

  区域优势互补,城乡功能衔接,建立起区域城乡之间密切的经济联系,是推动区域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的关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过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往往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现在,区域优势互补则寻求不同地区基于自身所具有的发展经济、粮食供应、生态屏障、守卫边疆、承载人口等不同优势,因地制宜提供相应功能。显然,区域优势互补是系统效率更大的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意味着要基于城乡不同定位,发挥城乡不同功能。乡村承载着要素市场和消费市场,县城是连接乡村与大城市的纽带,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大城市是创新策源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承载地,要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实现功能互补,实现大中小城市、乡村的协调联动。

  实现区域城乡之间的协调联动需要两个基本前提,一是不同区域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相对均等,二是不同区域城乡之间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因此,要在这两个方面持续加码发力。

  把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的关系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利用廉价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依靠要素导向型发展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随后大规模引进国外投资和先进技术,发展钢铁、化工等具有更高附加价值的产业,依靠投资导向型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无论是要素导向型还是投资导向型,都属于数量型增长,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造成了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环境的破坏。唯有转变发展方式,变数量型增长为效益型增长,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高质量发展框架下,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不是对立关系,而是耦合发展协同共进的关系。一方面要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优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清洁能源,借助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挖掘生态环境、生态资源等生态资本的生态价值,通过科学合理的经营,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实现永续发展。

  把握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就业、财政税收、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繁荣发展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有企业担负着政治、经济、社会三重重任,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保障能源与粮食安全、维护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必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激发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塑强国有企业发展优势。同时不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稳定民营企业发展预期、增强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只有一体化贯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繁荣发展。

  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方式,前者作为看得见的手、后者作为看不见的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政府配置资源具有事前的主动性,若按市场规律进行资源配置,则能充分发挥规划引领的作用,但一旦有失精准,则会造成较大市场摩擦,成本高,代价大;市场配置资源具有灵敏、精准、稳妥的特点,但因时滞较长,容易发生资源过度流向某些领域的情况,这就导致经济发展的无序性,造成浪费,导致风险。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要求清楚划分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在新兴产业培育、主导产业选择等产业结构优化领域,在经济一体化发展、产业布局优化等地区产业结构优化领域,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领域,在社会、经济、政策、法律、制度等营商环境优化领域,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产业结构升级,补齐产业链短板,减少市场摩擦,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为市场配置资源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推动经济的科学有序发展,实现两只手的联动。市场活力不足的地区尤其需要注意两只手的联动,深入学习深圳等先行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的经验,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方向深化改革,确保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

  [作者系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教授,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相雪梅]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