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加快打造绿色制造新引擎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擦亮制造业发展“绿色底色”

  绿色制造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的现代制造模式。这种模式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使用到报废处理的全生命周期中,产生的环境负面影响小、资源利用率高、综合效益大,企业经济与社会效益得到协调优化。绿色制造实质上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现代制造业中的体现。

  绿色制造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路径,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本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绿色低碳经济已成为各国必争的制造业发展新高地。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意味着我国的绿色制造不仅是某一些产品达到绿色低碳标准,而是要逐步建成以“绿色”为特征的完整制造体系。“碳达峰碳中和”是影响我国未来40年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十四五”时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时期,我国的经济、能源、产业结构等都面临着深度绿色转型,“绿色革命”势在必行。

  以绿色技术创新为抓手,全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不仅对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培育绿色增长点、融入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且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历史意义。我国高度重视制造业绿色发展,近年来大力推进绿色标准制定、工业减排降碳、节能技术改造、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等,广泛推广绿色制造理念,绿色标准体系不断健全,绿色制造水平持续提高,绿色制造产业日益壮大,不断塑造我国在绿色制造领域的新动能新优势。2016年9月,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将以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制造体系作为制造业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2021年12月,工信部发布《“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并先后6次遴选公布绿色制造相关示范企业,截至2021年底,我国累计建成绿色工厂2783家、绿色工业园区22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96家。

  推动制造强省建设的必然选择

  山东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被国家赋予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大使命。深入推进制造业绿色化转型,是山东勇挑大梁、担当作为的职责所在,是推动制造强省建设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山东将发展绿色制造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取得初步成效。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在全国率先制定《山东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和绿色评价地方标准,加速打造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为主体的绿色制造标杆示范和领军力量;绿色能源供给能力稳步提升,加快新能源发展步伐,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突破,能源供给绿色多元新格局初步形成;绿色制造产业初具规模,新兴绿色产业快速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绿色制造产业稳步扩张,以节能家电、高效电机、节能泵等为代表产品的节能环保产业初步形成,青岛市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海上风电实现“零突破”,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居全国首位,以氢能为代表的先导性新能源产业赢得发展先机;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持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呈逐年下降趋势。

  山东制造业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能效水平偏低,绿色转型任务相对艰巨。绿色制造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是庞大的系统工程,需政府、企业、社会协同发力,从技术创新、法律政策保障、绿色金融、绿色消费等领域协同耦合形成推动合力。山东作为全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率先实现制造业绿色转型。要以实施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为主攻口,探索以绿色制造推进构建具有山东优势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形成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打造全国绿色制造创新中心和示范应用中心。

  汇聚绿色转型发展合力

  以创新为动力,聚焦传统高碳产业绿色化改造,打造绿色示范标杆。以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纺织、造纸、皮革等行业为重点,一业一策制订绿色提升计划。针对“双高”行业,一是坚决实施减量替代,对列入全省双高目录的企业实行闭环管理,总体能耗只减不增。二是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应用,重视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产学研合作,打造绿色技术创新平台;高质量推动山东能源研究院、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加速布局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绿色技术成果中试基地;遴选掌握核心技术的绿色低碳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培育为科技型领军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推广高能效产品和设备;逐步淘汰高耗能通用设备,针对电机系统、变压器、锅炉、照明器具等重点通用设备,实施升级替代。三是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发挥地方主观能动性,构建省-市-县三级绿色制造体系;推进绿色工厂建设,以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能源低碳化、环境宜居化为重点,探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工作绿色化模式;推进绿色园区建设,培育零排放绿色低碳园区,在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全面建设绿色园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模式;推进绿色供应链建设,在汽车、家电、机械等重点行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绿色供应标准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为支撑,综合考虑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打造绿色供应链。

  以产业为导向,聚焦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培育绿色发展动能。大力实施绿色低碳产品供给行动,为能源生产、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提供高质量产品和装备,培育绿色经济新增长点。一是大力发展绿色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绿色增长点,加快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产业集聚、链条完善、生态优良的现代产业集群。二是发挥山东节能降耗市场潜力大、应用场景多的优势,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聚集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绿色交通车船和设备制造四大领域,深入实施重点工业企业绿色转型升级等重点工程,打造一批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园区,打造济南、青岛两大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三是发挥绿色消费新需求作用,加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侧改革,实施绿色产品开发工程,选择量大面广、与消费者紧密相关的产品,开展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加强绿色消费引导,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带头采购绿色产品,鼓励地方采取补贴、积分奖励等方式促进新能源汽车、家电、照明产品等绿色消费。

  以降碳为抓手,聚焦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增加清洁能源供给,加快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一是重点推进海上风电、海上光伏、胶东半岛核电、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鲁西南采煤沉陷区“光伏+”等五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统筹推进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多元化发展,积极有序发展氢能,推动煤炭、油气高效开发利用,促进化石能源清洁化、低碳化发展。二是大力推进制造业绿色化改造,推进工业能效提升,强化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推动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实施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加大清洁能源使用比例,鼓励氢能、生物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在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的应用;以源头削减污染物产生为切入点,围绕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产品、石油化工、家具、印刷等重点行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鼓励企业革新传统生产工艺装备,采用先进适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选用绿色材料替代有毒有害原料。三是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完善省级能耗指标收储交易管理机制,推动能耗、煤耗指标更好地保障省级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完善差别化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对高耗能行业实施差别价格、超额累进价格等政策,促进能源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以协同为路径,聚集绿色化、数字化、区域化等协同,形成绿色转型发展合力。一是推动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发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在重点用能单位推广能源管理中心建设;选择工作基础好的园区,试点建设能源管理云端平台,为用能企业、园区、政府提供能源大数据增值服务;鼓励在中小企业利用云计算技术建设能源管控平台,提高企业能源管理精细化水平,加大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力度;以数字化管理手段开展需求侧能源管理,提高工业消纳绿色能源的能力,提高绿色能源使用比例。二是推动省内、国内、国际协同发展,统筹推进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区域绿色制造协同发展,合力形成要素互补的绿色发展格局;发挥省域优势,积极对接黄河国家战略、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全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找准新发展格局中山东定位、融入路径;开展国际绿色发展合作,加强与德、美、韩、日等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发达国家的绿色发展和国际产能合作,引进先进绿色技术,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山东设立全球研发机构。三是推动绿色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加快推动绿色服务模式创新,培育一批绿色制造服务供应商,提供产品绿色设计与制造一体化、工厂数字化绿色提升、服务其他产业绿色化等系统解决方案。四是推动完善体制机制和创新政策体系协同发力,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构建绿色发展支撑体系;深入实施财政涉企资金“绿色门槛”制度,按绿色制造相关性对企业实行差别化支持。着力发挥好各类绿色发展基金作用,撬动社会资本促进绿色制造;健全绿色金融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开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业务;加快推进建设山东绿色技术银行,强化科技与金融结合;完善统计监测,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绿色制造指标体系,完善能源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核算体系,建立覆盖重点领域的能耗和碳排放监测体系。

  (作者系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科技副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孙明霞)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