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人民性的继承与超越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指出,在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原则。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鲜明的人民性特质。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民为邦本”“政在养民”“君舟民水”“立君为民”等思想主张。中国式现代化彰显的人民性特质在继承传统民本思想基础上,同时在本质属性、价值旨归、根本动力、路径选择等层面对传统民本思想实现了全面超越。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在继承“民为邦本”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本质属性超越。《尚书·五子之歌》中提到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传统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一方面,它意在强调“民”是“邦”之根本,凸显了民众对于国家安定的重要意义,目的是劝诫统治者重视民生,为封建统治的巩固和国家发展提供稳定支撑。另一方面,“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之间存在着先后顺序与主次之分,“民”作为“邦本”,只是为追求“邦宁”而服务的,因此,“民”是配角,“邦宁”才是主角,这种民本思想以精英阶层劝诫统治者维护统治的目的而存在,无法从根本上冲破封建政治藩篱。

  中国式现代化彰显的人民性特质不存在先后顺序和主次之分,更没有所谓“配角”与“主角”的匹配构成。它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中“民为邦本”的纯粹理念,撷取了关于人民重要性的政治思考,打破了封建枷锁的禁锢、消除了封建色彩的环绕,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思路,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意蕴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秉持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先进理念,坚持人民至上,将人民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高不高兴作为评判各项工作的标准,从而在本质属性层面对传统民本思想实现了全面超越。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锚定人民目标,在继承“政在养民”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价值旨归超越。“政在养民”出自《尚书·大禹谟》,意思是好的政治要蓄养民众,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政在养民”蕴含着民生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它提醒统治者,百姓富足,则国家兴盛;民不聊生,则必走向灭亡,由此给统治者指明了社会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价值旨归。但另一方面,它也反映出民生和政治之间的链接更多的是源于统治者的自发性认识,也就是说统治者自身的德性、喜好或价值认知决定了百姓最终能得到什么,其目的还是维护封建王权的统治和社会稳定,因此它既不是深入民众的结果,又不是真实为民的展现,更不能也不会涉及民众生存发展的方方面面。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特质体现为锚定人民目标,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旨归,它在继承“政在养民”思想精华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价值旨归层面的超越,表现出对民生由“旁观者”变成“置身其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并强调“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括民众生存、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方面的整体向往,这种真实彻底的“养民”才是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人民性特质的真正价值旨归。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依靠人民主体,在继承“君舟民水”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根本动力超越。“君舟民水”思想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一方面,它展现了民众对于君主统治的重要作用,揭示了为民者与为君者之间的承托关系,承认民众力量是统治者治理国家、发展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另一方面,“君舟民水”的思想对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认知不足。在封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根本动力仍是以君主为代表的统治阶级所驱动,认识不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湮灭了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其长期游走于政治制度之外和社会发展边缘,被王权和君主专制制度裹挟向前,因而也就无法真正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依靠人民主体是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人民性特质的重要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既继承了“君舟民水”思想中人民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又超越了其边缘化的历史局限性,在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始终主张以人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人民作为决定性力量,已然占据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主体的重要位置,快速走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心,成为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发挥了“历史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群体伟力。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主张人民民主,在继承“立君为民”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路径选择超越。《荀子·大略》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这种“立君为民”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指上天化育万民,并不是为君主服务的,但上天所立君主,却是要为百姓做事的。一方面,它体现了传统民本的“敬德保民”思想,民意即天意,违反了民意即失去了政权的合法性,就会有新的执政者代“天”行使赏罚权。但另一方面,这一民本思想通过“天”赋予统治者管理民众的权力,从而成为国家权力的实际掌控者,对民众自己当家作主来说无疑关闭了大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被“一人”(或实际统治者)做主的权力所取代,形成了权力掩盖权利、权力裹挟权利的逻辑怪圈,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牺牲品。

  中国式现代化遵循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它继承了“立君为民”思想中为人民做事的正确理念,在跳出权力掩盖权利、权力裹挟权利逻辑怪圈的基础上实现了路径选择超越,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特质和优势,真正实现了人民民主与国家意志相统一。全过程人民民主开拓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现代化道路,最大程度激发了人民民主的内在潜力,以人民民主代替“一人”做主,全方位、多领域、立体化打开了现代化发展的民主助益,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提供更多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继续挖掘好、吸收好、转化好传统民本思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特质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创新于伟大社会实践,不断擦亮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底色,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特色,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民伟力。

   (作者系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赵敬仪 )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