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破除堵点难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当前,我国面临科技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机遇,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严峻挑战。破除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难点,加快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形成新赛道新布局新产业,成为科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与重要议题。

  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态势

  当前,世界各国正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推进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快人工智能、绿色能源、量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为主导的新产业布局与科技成果转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出现了新的发展势头。在几乎所有的产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生产与服务有机结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科技成果转化范式,形成了以下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态势、新特点——

  创新速度加快促使成果转化缩短。全球经济危机与大数据爆发性增长,科技经济竞争进入前所未有的瞬时激变之中。科技革命剧变呈现指数级而非线性的发展速度,促使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业更迭更为频繁,新业态层出不穷。原有技术范式的科技产业增长减速之后,被新兴科技产业迅速取而代之。而在递次发展阶段,潜在的、成熟的新兴科技产业又跨越以往的产业领域,进行新的更迭与置换,周而复始加剧了科技产业的更新换代和结构调整。通过创新智能化、成果系统性转化,缩短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时限。

  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科技革命及其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广度与规模,推动科技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孵化器、创客空间以及科技园区(基地)形成增长级、再扩散的模式,逐渐被科技产业群(带)或创新域(圈)的空间架构所取代。通过借助无所不在的大数据、互联网系统的迅速扩展与延伸,构建科技成果转化、转移区域与城市创新体系,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差别竞争,带动和促进了相关产业的链接发展,加快科技产业转型与科技成果转化转移,并使科技产业发展越过了固有的边界与空间布局。

  科技成果转化导致创新与资本加速融合。研究证实,科技成果转化频繁、人才聚集集中、附加值较高的产业,有利于吸附资本及项目。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吸附性,加速风险投资流向科技创新领域,促进科技产业转型发展,形成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利好空间和投资环境。其中,风险投资创造高额利润,并将无形资产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垄断优势,吸引大量资金、项目再流入,成为科技创新成果、专利与无形资产形成的预期收益。

  两个“一公里”为何成堵点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跨界统筹、利益交集的过程。从实验室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系统复杂且周期长。其间,前期虽然有国家各项计划与各级政府对科研项目的重点投入,但需要构筑创新生态与政策环境,产学研之间项目合作与利益磨合等;后期成果转化的中试期,则需要解决国家投不了,产研无利投,企业不敢投等问题。看似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是产学研融合发展,实际上是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利益纠结问题。这是因为,产学研具有不同专业领域与职能定位,在市场化的背景下,产学研三方在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同。高校、科研机构更有意愿承接有利于获奖、评职的政府纵向课题,而企业更为关注的是市场需求的横向课题及其项目。各有利益从属,各有绩效考量,产学研利益诉求、目标匹配、功能定位等都有明显的不同,从成果研发的“最初一公里”到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一旦开启实验室的平台建设,或进入风险较大的中试化阶段,都要求拿出“真金白银”,有的利益方或许就会表现出“退避三舍”,凸显了成本、收益等利益交织的矛盾与“蛋糕如何切”等问题。

  其次,科技成果转化并不是简单的链接协同,而是表现为以科技创新供给弥补产业转型升级“短板”的供给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它体现了科技与产业之间的供需互动与吸附程度,是一个从最初的“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评价”,到最后中试以致产业化、市场化“需要什么”“供给什么”的过程。目前,我国产学研在科技供给与产业升级的实际需求方面往往不匹配。高校抓不准应用研究的方向,科研院所不知道市场有何需求,企业也不知道大学科研机构有何成果,如此便造成了产学研信息不对称。产学研合作较多集中在技术成果转让以及短平快项目合作,而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成果转化还较少。

  实践证明,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市场化涉及科技、市场、资金、管理、体制等多元一体的协调发展。只有科技成果而没有全程、全链与全网的系统支持,再好的科技成果也难以转化成新产业、新动能。任何一个系统环节断链缺位,各敲各的鼓,各唱各的调,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就会呈现出趋同性“拥堵”,科技成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要么流于形式,转于误区;要么事倍功半,成本巨大。

  破除堵点难点的若干思路

  破除科技成果转化重大堵点难点,真正让科技创新落实到产业转型升级,不能让科技、产业与市场各行其是、多轨运行,而要从战略、政策与管理层面,聚焦堵点难点起源,明确条块弊端,系统集成,全盘统筹。

  加快全过程体制机制创新与改革。紧扣科技成果转化从“实验室”到“应用场”的“最初”“最后”两个“一公里”的关键环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与重大改革。促进“府产学研资介用”利益攸关方的深度合作、融合发展。鼓励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区建设成果分享、利益共享的产学研共同体,面向市场需求共同开展技术定制、测试检验、中试熟化、产业化开发等活动,加大对中试阶段的投入及占比权重,建立“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示范区等,为打通两个“一公里”,破除体制障碍,梳理利益纠结关系,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一以贯之,实现融合发展、共享发展。

  加快全方位的平台建设与模式探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可以把平台组合建设作为路径,补漏疏堵,促进资源互通、信息共享。例如,长三角地区围绕(大学)科技园、“科创大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平台建设,对中试平台(基地)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运营、高校院所输出应用型科技成果或企业吸纳技术就地转化等短板,给予精准、嵌入式的政策奖补,取得了一系列可借鉴、有特色的新经验、新成果。

  加快科技成果与产业升级的供需对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分工机制、利益分享机制,要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政策支撑,多元参股的利益共同体。做实科技成果转化承上启下的要素保障与资源配置,引导“府产学研资介用”线上线下相结合,进行“互联网+成果转移+企业对接”。通过需求牵引、技术推动、制度保障,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产业发展新空间,形成环环相扣、一体推进的“研发+转化+制造”的供需对接模式,实现科技研发、生产制造、配套服务的全流程全过程的打通和整合,加快科技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的进程。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的政策创新。基于未来产业发展的新科技战略与政策,应紧扣科技成果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在“最初”“最后”两个“一公里”,采取产学研联合组织重大创新项目攻关、转化、开发的形式,提高科技企业在战略、政策与规划制定的参与度;在科技资源配置方面,对重大项目论证、成果评审以及中试化阶段采取税收抵扣优惠、政策奖补等,发挥政府在成果转化过程中“促合降险”的调控作用,突出研发主体、科技企业、中试机构“三结合”的主导地位,推动“府产学研资介用”目标一致,各司其责,形成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全面解决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为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通畅顺利,提供政策保障。

  总之,面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态势,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问题,破除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难点,我们要因地制宜地借鉴总结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与经验,充分发挥体制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将断链式、离散式的科技成果转化转变为全网络、整体型的生态系统,从而创造多元一体、融合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为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赋能增效。  

  (作者系青岛市科学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理事长 隋映辉)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