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山东设施农业如何“更上一层楼”

  在青岛市即墨区北安街道祥坤智慧农场,农民在管理无土栽培的小番茄。(新华社发)

  今年6月,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制定印发《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作为我国出台的首部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该规划的出台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设施农业大有可为,要发展日光温室、植物工厂和集约化畜禽养殖,推进陆基和深远海养殖渔场建设,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无论是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还是树立大食物观、丰富居民食物供给,发展现代设施农业都意义重大。

  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

  设施农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装备技术与现代经营管理方式,为动植物生长提供相对可控制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然依赖进行高效生产的农业类型,涵盖设施种植、设施畜牧、设施渔业等。其中,设施种植包括日光温室、连栋温室和植物工厂以及不改变耕地地类的拱棚、塑料大棚等,设施畜牧业包括集约化工厂化设施畜禽养殖场等,设施渔业包括标准化池塘、工厂化循环水和深远海养殖渔场、沿海渔港等。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具有技术水平高、集约化生产程度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和效益高等鲜明特征,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障肉、蛋、奶、水产、蔬菜、瓜果、花卉、食用菌等各类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全国设施种植面积达到4000万亩左右,其中设施蔬菜面积占80%以上,产量达2.3亿吨,占蔬菜总产量的30%左右;生猪、奶牛和蛋鸡肉鸡规模化率分别提高到60%、70%和80%,肉类、禽蛋、奶类年产量分别达8990万吨、3409万吨和3778万吨,70%由规模养殖场提供;工厂化水产养殖水体近1亿立方米,设施渔业养殖产量超2600万吨,占水产品养殖产量的52%。目前我国设施园艺(含蔬菜、瓜果、花卉、食用菌)产值超过1.4万亿元,占园艺总产值2/5以上,占农业总产值1/4以上,占农牧渔业总产值1/8以上,用不足3%的耕地生产出种植业总产值25.3%的产品,其经济效益是大田作物的20倍以上,是露地园艺作物的4-5倍。

  设施农业历来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现阶段,我国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随着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消费加快升级,食物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指出“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设施农业”,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不久前,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又联合印发了《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为设施农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山东设施农业家底有多厚

  山东设施农业发展起步较早,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过多年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发展道路。目前无论生产规模还是技术水平均位居全国前列,产业优势和地位突出,对全国的设施农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引领带动作用。设施种植方面,设施蔬菜、设施水果、设施食用菌年种植面积1400多万亩,产值近200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其中设施蔬菜年播种面积1200万亩左右,约占全国的20%,年产量5700万吨,年产值1600亿元,占全省蔬菜总产值的60%左右。设施畜牧方面,80%的肉鸡、90%的蛋鸡实现全程立体化、机械化养殖。设施渔业方面,工厂化水产养殖水体近1800万立方米,年产量占全国37%。全省60%的蔬菜、80%的水产品、86%的畜产品来自设施农业。

  山东地处黄淮海与环渤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适宜,具有发展设施农业的有利条件。与此同时,科技对设施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愈发突出。山东通过实施良种工程、种业振兴计划,设施蔬菜种子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白羽肉鸡、蛋鸡供种能力占全国30%,肉鸭占45%以上;通过开展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设施蔬菜“寿光技术”辐射全省的70%、全国的50%;通过推广应用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等新技术,建设了一批“数字化育苗工厂”“智慧连栋温室”。大中型畜牧养殖及加工企业普遍完成全链条数字化改造,海洋牧场、大型深水网箱等基本实现数字化管控。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设施种植上实现全覆盖,精准环控、精准饲喂设备在猪、禽、奶牛养殖上应用率达85%,90%以上的畜禽粪污得到资源化利用,80%以上的设施水产养殖实现循环水利用。

  走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道路

  尽管起步较早、优势突出,当前,山东的设施农业依然面临着许多制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一是设施农业起步早,老旧设施比例高,标准化建造水平低。初步统计,用于种植的老旧低效设施占比超过50%。二是设施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尚低,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尤其在设施种植方面,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40%左右,远低于小麦、水稻、玉米等主粮作物,“用工难”“用工贵”问题凸显。三是耕地资源有限,设施农业用地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设施种植技术粗放,土壤质量不断恶化,土壤障碍逐年加重,制约了高产优质高效。四是经营主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发展滞后,产业链条不够完备。设施种植家庭平均经营规模2—3亩,多数生产基地水、电、路不配套,缺少预冷、贮运等基础设施。

  如今,山东设施农业要走低能耗、低成本、生态安全、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道路。促进设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加快老旧低效设施改造提升,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山东设施农业规模大,老旧低效设施占比高,改造提升任务重。应立足地域特点,科学规划,分类施策,制订合理可行的改造提升方案。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力度,加快建设以节能宜机为主的现代设施种植业、以高效集约为主的现代设施畜牧业和以生态健康养殖为主的现代设施渔业,提高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合理开发利用非耕地,拓展设施农业发展空间。山东人多地少,耕地资源有限,同时又是产粮大省,耕地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基本农田“非粮化”背景下,设施农业亟须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单位土地产出和效益。同时,山东有大量的盐碱地等非耕地资源,应充分发挥设施农业“不与粮争地”的优势,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加大盐碱地设施农业开发利用。

  提高设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山东设施农业基础好,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大,相继吸引和集聚了一大批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和人才。实现设施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围绕设施农业短板弱项,加大高端人才引育,整合省内外优势力量,创建科技创新平台,组建高水平研发队伍,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

  增强要素保障支撑能力,促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发展设施农业首先要加强用地保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用地政策。要加大财政支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快形成财政投入、金融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要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市场信息化水平,促进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向设施农业聚集,为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提供强有力保障。

  (作者:山东农业大学 魏珉;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丁习武)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