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文以化人,廉以养德。廉洁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精神资源。廉洁文化建设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注重廉洁文化建设、提升廉洁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营造风清气正的廉洁政治生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和政治旨归。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党把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站在勇于自我革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高度,将其作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础性工程,不断抓紧抓实抓好。

  充分挖掘传统廉洁文化资源。传统廉洁文化是中华民族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在与贪污腐败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涉及政治伦理与道德修养的综合文化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廉洁文化理念和实践。中华民族历史上优秀的仁人志士、清官廉吏数不胜数,他们俭以养德的高尚情操,为后世的为官者树立了廉洁从政的楷模,他们倡导的厚德养廉、廉洁从政、公正严明、倡俭惩贪、一心为民的品质为后世廉洁为政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品质和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建设当代中国廉洁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精神营养。推动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就要把视线投向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的丰富的廉洁文化资源,盘活用好本土历史人物、遗迹遗存和象征符号,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廉洁元素,着力打造廉洁文化教育阵地,让廉洁文化润物无声,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正心修身,筑牢拒腐防变的道德防线,以实际行动守护廉洁文化根脉。

  推动廉洁齐家的家风建设。“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家风建设是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员干部家风建设,要求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强调所有党员、干部都要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一方面,党员干部要增强廉洁家风建设的自觉性,做到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保持廉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家人模范树立良好家风,要引导家庭成员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帮助家庭成员树立倡廉助廉意识,保证家庭风清气正。另一方面,以文化引领社会风气,将廉洁家风作为社区、农村等廉洁文化的切入点,通过开展相关的家风讲座、论坛,征集家风、家训,文艺汇演等活动,让好家风吹进各家各户,使廉洁价值观念扎根于每个家庭成员心灵。

  创新内容方式与拓展传播渠道。廉洁文化的思想内容是廉洁文化建设的“血肉”和灵魂,缺乏实质内容的廉洁文化,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使廉洁文化的价值得到彰显,也无法达到预期的廉洁教育效果。随着反腐败斗争形势的发展,要立足时代创新廉洁文化的思想内容,加快文化传播的生成能力。一方面,廉洁文化要紧跟廉政建设的时代新要求,坚持古为今用,吸取古代廉洁精髓,实现优秀传统廉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重加强廉洁纪法教育、警示震慑教育、示范引领教育、根本宗旨教育;还要结合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找寻党的廉政建设需要的素材,力图将传统经典与时代需求结合起来,丰富廉洁文化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另一方面,依靠新型载体来拓宽廉洁文化的传播渠道,要从单一的传统的政府宣讲、悬挂横幅和张贴展板等传播渠道,扩展到新媒体传播渠道,充分利用新技术调动优质资源,打造廉洁文化精品力作,让廉洁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人们能够切身感受到的优秀文化。

  建立健全廉洁制度。在廉洁文化建设中,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用健全的廉洁制度来固化文化成果和规范发展,使得人民群众对廉洁文化产生稳定的预期,从而坚定信心,使廉洁文化在全社会落地生根,廉洁文化建设得以有效运行。为此,一是要加大廉洁文化建设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对现有党内法规中与廉洁文化建设有关的规定进行细化、具体化,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等一系列与廉洁文化建设配套的党内法规;二是增强制度执行力,对违反廉洁制度的行为进行严厉处分或者处罚,形成震慑;三是要明确各级党委(党组)在廉洁文化建设中的主体责任,把廉洁文化建设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考评、精神文明创建考评、绩效考核等评价体系,对推动不力、落实不到位、失职失责的,依规依纪严肃问责,促进廉洁文化建设不断改进和完善。

  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需要树立系统观念、久久为功,深入挖掘清廉元素,培育崇廉拒腐社会新风尚,发挥廉洁文化教育功能,让各级党员干部都能让党员干部正心修身、守住为政之本,从内心自发生成崇廉拒腐的工作理念,从而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

  [作者系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 张明山]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