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山东篇章

  2023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于8月28日-30日在山东烟台举办。这是在山东举办的第一个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国际性盛会。

  一年前的2022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山东被赋予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历史使命。一年来,山东勇担使命,探路先行,勾勒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图景。

  山东的“绿色答卷”

  一年来,山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以深化新旧动能转换为中心任务,以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实现强势开局、取得重大突破。

  持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增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山东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新旧动能转换在顺利实现“五年取得突破”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再创辉煌。今年上半年,“四新”经济投资同比增长10.9%,数字经济总量占GDP比重超过45%,总量居全国第三;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指数117.1,居全国第二;产业数字化指数80.3,居全国首位。“四新经济”正成为山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支柱。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经济社会创新力显著增强。崂山国家实验室挂牌运行,获批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21家,建设省实验室9家,省重点实验室277家,“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初步形成。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深入推动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着力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上半年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58家、绿色工业园区3家;规上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0.2%,高于全国7.7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7.9%。促进工业化数字化深度融合,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不断增强创新对经济的引领作用。上半年,全省信息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5%,高于全国9个百分点;新增3个国家“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总数达到7个,居全国第2位。扎实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争创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9家,命名省级生态工业园区9家,批复建设省级生态工业园区18家。

  深入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塑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优势。今年以来,围绕打造生态治理标杆、建设科技创新走廊、做强先进制造基地、优化生态农业园区、培育黄河文化典范、构建对外开放高地等重点工作,山东制定了任务清单和配套措施,推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聚力成势。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实现蝶变升级,围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为主体和以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3+1”产业发展方向,引进高端优质项目138个、总投资3144亿元,新兴产业与绿色新城同步崛起,成为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和动力引擎。协同推进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生态补水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打造沿黄生态廊道、部省共建“智慧生态黄河”平台等重点工作进展顺利。

  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型能源体系。全面实施碳达峰“十大工程”和能源转型发展“九大工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建设胶东半岛核电、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等“五大清洁能源基地”,构建保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型能源体系,确保先行区建设的质量和成色。协同推进节能减煤与高效清洁利用,实施全省煤电行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在优化能源结构的同时保障能源安全。聚力建设现代能源体系,加快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扎实推进小煤电机组关停并转,布局谋划、定向招引一批重大绿电项目,确保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截至6月底,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8382万千瓦、半年增加921万千瓦,占比达到41.8%,光伏发电、在运新型储能均居全国第一位。305家发电企业完成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清缴,累计成交额占全国58%以上。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潜力。坚持市场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在要素市场化配置、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用地用能要素保障等方面集中发力,破除制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痛点难点。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出台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有效激活市场活力。今年上半年累计登记民营经济主体102.9万户。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对外贸易提质增效。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增长1.8%,二季度比一季度增长12.3%,高于全国6.3个百分点。开展环境权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绿色消费信贷等金融创新,有效扩大绿色贷款规模,优化了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彰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品质底色。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总抓手,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在践行国家战略、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中走在前列。生态环境质量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PM2.5浓度、重污染天数大幅下降;地表水国考断面历史性消除五类及以下水体,近岸海域水质稳中向好,2023年春季航次山东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94.1%,为历史同期最优。

  奋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新时代新征程,需要新思路新举措。未来工作中,山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在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和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经济社会创新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山东是科教资源大省,需要发挥优势,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坚持项目、平台、人才、企业一体化布局,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以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企业强、产业优、经济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型企业和各类创新平台的梯次培育,推动人才、技术成果、资本等创新资源向企业加速集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支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以“数实融合”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构建数字技术共享平台,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利用新一代数字技术驱动传统制造业的绿色转型和高端化发展。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机器人、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世界级高端化工产业基地。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以数字化引领绿色化,以绿色化带动数字化。

  协同推进能源结构与交通结构优化升级。在确保能源安全可靠稳定供应的基础上,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加快实施煤电机组“三改联动”,继续推进“五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进一步完善新型能源体系。充分发挥山东连接京津冀、长三角主轴的交通优势,实施大通道、大网络、大枢纽“三大工程”,构建“四横五纵沿黄达海”十大通道,推动“一字型”大通道架构落地,加快打造黄河流域“东联日韩、西接欧亚”陆海大通道。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港,完善多式联运体系,优化交通设施布局和结构。

  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龙头作用。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处理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实施“强省会”“强龙头”战略,推动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特色化一体化发展。加强与中原、关中等黄河流域城市群的协同合作,在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产业发展、对外开放、文化繁荣、民生改善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以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扎实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强化财税、金融、价格等政策支持。

  以体制机制创新驱动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推进山东国资国企、要素配置、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营商环境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改革红利释放政策红利、提升贸易红利。进一步健全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加大助企纾困力度,激活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挥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作用,深化与有关国家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投资合作。

  (作者系山东大学教授、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山东省智库联合会副会长 余东华)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