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新的文化生命体”新在何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一重要论断,是在新时代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也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然要求。

  顾名思义,所谓文化生命体具有自然生命体一样的生存本能,即不断地吸收、融合、创新、传播,从而在释放能量、承担社会功能的同时,为自身生存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为我们全面认识、科学把握“新的文化生命体”提供了遵循。

  “新的文化生命体”是马克思主义造就的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多年来从未中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突出贡献。但在鸦片战争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直到“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中华文明才得以再次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实现其生命更新与现代转型。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相贯通,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马克思主义激活,不断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行现代化塑造,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共生的“新的文化生命体”。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革命性、人民性、创新性滋养了中华文明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价值追求得到升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并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体现出追求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和谐一致的价值理念。中华文明自古就有“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的美好追求,也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以及倡导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以实现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二者遥相呼应、高度契合。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下,中华文明传统价值理念得到现代升华,与马克思主义立场情怀有机融合,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二是精神品格转型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文明同样主张实践至上,强调求真、躬行,崇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中国传统经世致用的文化品格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是契合融通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知行合一”的优秀传统相融合,为中华文明追随时代步伐、实现现代转型提供了强劲动力。今天,中华文明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其丰富的精神品格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底蕴,夯实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根基。

  三是思维方式走向科学。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辩证法,主张在对立统一中理解和把握客观事物,为我们认识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蕴含了大量朴素的辩证思维。比如《周易》中提出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老子阐释的“有无相生”“福祸相依”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观点等。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给粗糙的传统辩证思维注入了科学因子,为传统文化视角下认识现代世界提供了更为客观、理性的思维工具,从而推动中华文明为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贡献智慧。

  “新的文化生命体”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实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与具体国情相结合,还要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回顾党的百年征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明确了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关系的科学态度,强调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不应当割断历史,要学习、继承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进一步提升。毛泽东要求党充分地批判利用文化遗产,“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结合也成为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重要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也进入了新境界,产生了一系列极具创新性的理论成果。比如,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中蕴含着中国古代“民惟邦本”的国家治理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借鉴了“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对外交往的传统价值取向等等。

  梳理历史脉络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经百年流变,众多思想成果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下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也只有汲取了中华文明的丰厚养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根基和文化认同才能进一步巩固。面向未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党的理论创新打开了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场域中继续深入发展,进而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深厚底蕴和磅礴力量。

  (作者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昆)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