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人工智能赋能文艺志愿服务

  文艺志愿服务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进入新时代,我国文艺志愿服务工作逐步实现制度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文艺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内容形式、对象范围、传播策略、功能实效等也变得日趋多元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革新拓宽了文艺发展空间,文艺志愿服务工作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

  人工智能是信息化时代最具颠覆性的技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数字技术的快速演变和应用,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的算法模型进一步优化升级,大数据为人工智能提供丰富的数据积累和训练资源,具备了从数据中分析、解析、发现、探究,甚至决策的能力。笔者认为,人工智能赋能文艺志愿服务工作,应发挥好文艺和志愿服务双重优势,围绕制约文艺志愿服务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理顺“志愿者从哪来、志愿者怎么用、志愿服务怎么推广”,进一步优化文艺志愿服务参与政府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路径,“重构”文艺志愿服务组织运行管理、项目创新探索、人才队伍建设等发展模式,向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推动文艺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好AI+文艺志愿服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力——

  第一,完善文艺志愿服务的智能化平台,优化文艺志愿服务标准化体系。

  打造文艺志愿服务的智能化平台,推动“文艺志愿服务标准化”机制的建设。在文艺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考核以及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志愿服务记录证明等工作中,加强标准化建设,善用标准化手段;积极搭建基础数据库、社会监管网络等,利用人工智能完善项目设计、组织、协调等过程管理,连接“网上+网下”动态监测网络,实行全要素、动态化管理,提升文艺志愿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

  实施高水准、个性化文艺志愿项目服务,推动项目创新。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设计和培育多样化、有实效、特色突出的服务项目,把握现在的状况,并通过数据的交换、映射预测其未来短期、中期发展状况,构建文艺志愿服务360度全方位视图。同时利用文艺志愿服务平台收集信息,展开多维评估,对服务亮点进行有效识别,探索能复制、可借鉴、便推广的品牌项目,打造新型项目动员体系,持续推动文艺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创新。

  第二,提升文艺志愿服务的精准匹配,优化文艺志愿服务精准化体系。

  人工智能精准识别服务对象,实现差异化服务,开启文艺志愿“按需点单”精准服务,实现项目组织内容与服务方式的科学制定。利用数据获取、语义识别与分类、关联分析、可视化与预测推荐等人工智能先进技术,对文艺志愿服务大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对文艺志愿者的自然属性、艺术属性、人际关系属性等多维度关系进行表示、推理、预测及可视化表达,构建“软件+方法+模型”三位一体文艺志愿服务知识图谱服务体系,为政府部门、社区、企业等提供文艺志愿服务搜索、文艺志愿者推荐、文艺志愿者网络关系识别、文艺志愿者能力图谱等多样化功能。

  通过特定算法对所有文艺志愿服务项目以及服务对象进行计算,以“公开招募”的方式进行项目立项,实现项目和个体(群体)进行优先度赋分和匹配队列,优化配置包括政府、社会、企业、志愿者等各类项目资源,明确任务清单,提供服务对象识别决策的参考,建立责任分配矩阵,降低志愿服务组织因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的被动响应,及时回应差异化群体的实际需求,优先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预防陷入“精英俘获”困境,推动文艺志愿服务融入更多领域、部门和行业,回应民生关切,增进人民福祉,助力社会建设。

  第三,建设文艺志愿服务的“时间银行”,优化文艺志愿服务激励评价机制。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文艺志愿服务网络,建设文艺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将文艺志愿者的服务时长转化为积分“储存”至个人账户,有效解决数据存储安全、异地壁垒等难题,保障积分可以永久安全、持续更新、跨地域存储使用。当未来需要服务和帮助时,可以从中“支取”已储存的时间,从而进一步激发全社会成员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建立完善的文艺志愿服务大数据平台,通过统一共享的数据监管,将人、财、物、事、地等具体数据建构为可视化、多维度、高关联、全景式视图,呈现全流程的核心细节,公正科学地进行文艺志愿服务工作评价及精准监管,健全个体反馈、导向和激励制度。平台通过平时积累的大数据对每个志愿者的专业背景、业务水平、工作过程、服务反馈、评价建议等相关信息进行挖掘,自动从海量数据中识别相关模式(特点),摆脱过往以考察数量为主的、单向的、粗暴的评价弊端,实现文艺志愿服务的交互反馈;另外,平台可以整理服务满意度的真实评价与意见,建立文艺志愿服务组织的诚信评价体系,给予精准化的差异性激励,实现志愿服务组织内部走向社会赞许的激励功能。

  文艺志愿服务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是文艺志愿服务逐步实现制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技术保障,是文艺志愿服务精准化、个性化、常态化发展的有效路径。人工智能赋能文艺志愿服务,从“类行政化”到“协同发展”,从被动响应到精准决策,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多维贯通”,推动新时代文艺志愿服务中国模式的建构。

  (作者分别系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徐莉;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济南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 王克)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