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超越性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在比较文明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发展以其“中国特色”打破了西方对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垄断,超越了西方文明的狭隘性,推动世界文明多样态发展与良性互动。其超越性包括三方面指向:超越了“西方中心论”的先验认知,中国独立自主地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超越了“资本至上”的发展逻辑,从“资本逻辑”跃升为“人民至上”的文明发展逻辑,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文明实践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超越了“文明冲突论”的道路陷阱,倡导世界文明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超越“西方中心论”的先验认知

  人类的近现代历史是围绕现代化和全球化而展开的。自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国家凭借近代科学技术、资本主义制度和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契合的价值观念逐步搭建起现代化的基本框架,率先完成现代化的进程,开拓了资本主义的现代文明。率先完成现代化的西方国家,凭借着自身的先手优势,将其他非西方国家和地区判定为“落后”,并将其殖民、侵略视为对落后地区的“开化”,向世界各国兜售西方是世界文明“中心”的认知,进而将其他国家和地区判定为“落后”,并将其殖民、侵略视为对落后地区的“开化”。正如马克思所描述的:“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可以说,“西方中心论”是以西方的视角审视世界所得出的结论,只看到了“从属”关系,而忽视了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可能。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这条道路“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立足中国现实基础上的现代化实践,标志着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出场,实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拓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类现代化整体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特征,突破了将西方化等同于现代化的话语垄断,彰显了“中国智慧”,为其他后发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中国经验,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打破了“西方中心论”的文明标识,超越了“西方中心论”的先验认知。

  超越“资本至上”的发展逻辑

  “以资本为中心”是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逻辑,这种发展逻辑充分发挥了资本在资源配置和效率提升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最核心的要素、最主要的动力,既是价值主体,也是活动主体。资本增殖成为最终的目的,资本逻辑构成社会发展的主导性逻辑。受“以资本为中心”逻辑的支配,社会发展的结果只能是按照资本意志、资本发展构建起来的资本主义文明。这是一种“属物”的文明、“背离人”的文明。对此,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活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对于个人是异己的东西,表现为物的东西”“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

  不同于资本主义文明以资本为原则、以追求资本的无限增殖为其根本目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呈现出“人民权力高于资本权力,资本从属和服务于人民,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从而使这条现代化道路具有了资本主义道路所不具备的优势和进步性。这就集中体现在: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人民需要作为驱动现代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其价值导向、使命任务、政策方向等都建立在人民需要的基础之上,是体现人民之需、回应人民之需、实现人民之需的道路。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不断造福人民视为现代文明的旨归。其探索实践所带来的现实结果是中国人民全面发展程度的普遍提升。概言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文明创造过程中扬弃了资本逻辑,实现了文明理念由物向人的跃升,呈现出对“见物不见人”文明发展逻辑的超越。

  超越“文明冲突”的道路陷阱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交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文明”越来越成为一种看待世界性问题的重要视野,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亦成为人类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的重要方式。但是,秉持“文明冲突”理念的某些西方大国,其基于零和博弈的思维、霸权逻辑的文明观,呈现出各国“文明冲突”的进路,严重掣肘着人类文明间的平等交流。世界迫切需要新的文明观指导今天的文明交往实践,以推动构建新的全球文明秩序。

  与具有排他性的“文明冲突论”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一条与其他国家文明和谐共处的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全面审视世界文明发展大势,指出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是秉持这一理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客观理性地正视世界文明的多元性,积极回应和谐共生的时代诉求,在实践探索中驱动了多元文明的共同进步,不断推动当代人类文明继续前行。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和而不同、互学互鉴”的发展理路,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在体现中国智慧的同时,又反映了人类共同的诉求,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伟业与人类发展进步的伟大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引,而且为人类文明多元共存、互鉴共进贡献了最优化的时代道路,切实维护世界多元文明和谐共生与协同共进的发展方向。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尊重并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同时,推动中华文明在文明交流互鉴、兼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超越了“文明冲突”的道路陷阱。

  (作者: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洋 黄广友)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