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让齐鲁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就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在礼仪之邦、孔孟之乡孕育出的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中国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文化的“仁爱民本”“义利之辨”“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的思想可谓是中国文化的内核,更为齐鲁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丰富的质料。笔者以为,让齐鲁文化更好地走出去,需要系统考量传播什么,靠谁传播,统筹好“走出去”与“引进来”两个大局。

  深挖齐鲁文化的精髓

  就传播什么而言,最具代表性的当数为中华民族提供精神滋养的传统的齐鲁文化,其以“仁”为核心,以“人”为根本、以“德”为价值追求,既有深厚的底蕴,又有时代的价值。不光是齐鲁文化的精髓,还是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精神内核。

  山东省藉此开展了多彩的推广活动,比如在国内60多座城市的文庙和孔庙开展祭孔庆典,并到日本等东亚文化圈国家指导当地开展祭祀文化;每年都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举办中国山东文化年等活动,传播儒家文化;通过举办世界儒学大会、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搭建传统文化高端交流平台;有序地推进优秀典籍的外译工作,《论语》《孟子》《道德经》《管子》等都先后被译成英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等。需要指出的是,观念层面的文化具有很强的文化特殊性,它不仅牵涉语言的翻译,还涉及概念、语义甚至理念的转换,因此会产生较高的文化折扣。拓展齐鲁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需要创新思路,尝试讲述山东人民的日常生活故事。正如《舌尖上的中国》,以立体的人格去展现中国人的勤劳质朴、智慧通达以及融合自然的态度,享誉国内外。齐鲁文化也可以通过援非医生的“妙手‘仁’心”、遍布全球的孔庙故事、外国人眼中的“好客山东”等具象化故事展示深邃的思想观念,同时多利用渲染情感的舞蹈、音乐、戏剧等文化折扣度低的形式,借助全媒体渠道讲好山东的对外叙事。

  齐鲁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提升其对外传播的鲜明性,需要顶层设计,形成明确的战略布局,为齐鲁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专属标识,在对外译丛、系列论坛、特色竞赛、年度文化节等活动中融入统一的LOGO,加深受众的印象,打造规模性的品牌效应。

  搭建对外传播的“差序格局”

  齐鲁文化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任何一个单一主体都无法承担传播齐鲁文化的重任。文化传播就像涟漪一样,由近及远一波波向外扩散。齐鲁文化的对外传播需要厘清这一过程所凭借的“差序格局”。

  首先,位于中心的是山东省及其下辖的各个文旅部门以及对外交流与合作机构。各区域在对外文化传播方面需要突破条块,建立起网络知识体系,负责提炼齐鲁文化的精华,创新形式,形成统一的“大山东”理念,特别是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要深入思考与国际间友好城市之间的文明交流与互鉴。其次是具有官方背景的侨务与驻外文化机构。作为从山东走出来的品牌机构,孔子学院在传播齐鲁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需要思考如何在教材编写、课程设计、授课形式等方面更好地融入齐鲁文化。同时,要通过山东省的侨联、侨办与世界各地的山东侨民建立起联系,鼓励他们加入到齐鲁文化的对外传播之列,特别是要利用好当地的侨报。作为后起之秀的尼山书屋则可以将典籍译介、思想论坛、齐鲁文化展等融于一体,变成齐鲁品牌文化国际推介的桥头堡。紧随其后的是具有国际联系纽带的中外高校,这是高级文化交流的基础渠道。高校之间通过相互交换学生、互派访问学者和召开国际研讨会,可以成为齐鲁文化向外传播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山东省高校也在探索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的模式,比如与俄罗斯展开的联合培养本科生与硕士生的“2+2”与“3+1”模式,都是促进文化互通的坚实桥梁。再次是民间机构。欧美主要国家在对外文化输出过程中,会刻意淡化政府角色,把非官方的机构推向前台。因此,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不能由政府唱独角戏,却忽视民间机构的作用。民间机构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对外输出方式灵活多样,如出版、美术展览、博物馆、文艺表演等,这些力量更容易被海外受众所接受。因此,需要政府坚持在方向上引导,在政策上优惠,在资金上扶持,给予它们一定自由空间,积极为其牵线搭桥,让民间机构百花齐放,成为齐鲁文化对外输出的一大生力军。

  最后要借助的是媒体。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创办海外版,传播覆盖范围已扩展至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山东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泰山电视台也在多个国家落地播出,它们是讲述齐鲁文化故事的重要载体。视听信号落地,可以提升受众接收信息的便捷程度,不过落地不一定能入户,受语言、文化、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受众最信任、最依赖的还是本国媒体,所以我们要学会借船出海、借台唱戏,打通对外传播的最后一公里,比如购买国外电台的频道、频率和时段,插入我们的节目,还可以探索与其他国家媒体之间的合作,像中日韩之间的媒体合作都是值得借鉴的模式。

  “走出去”也要“引进来”

  对外传播不只是考虑“走出去”,还要适时“引进来”。在大国文化输出战略中,法国有法语联盟,英国有文化委员会,德国有歌德学院,西班牙有塞万提斯学院,中国有孔子学院,美国却没有一个机制化机构,这的确是个值得深思的现象。答案并不复杂,即美国更重视引进来,为各国优秀年轻学生和知名学者提供奖学金和访学资助,让他们近距离接触美国,接受美国人的教育。

  总之,“引进来”有助于培育更多了解本国国情、亲近本国人民的国际友人。就中国而言,就是通过引智项目、留学生教育、涉外培训或交流活动,联结和培育既懂汉语又了解中国风土民情的知华友华人士,甚至培养一批信仰或者理解儒家思想的“汉学士子”。从两级传播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影响力将具有更大的辐射效应。比如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康达维教授主持翻译了《中华文明史》,曾在山东大学任教的贝淡宁教授研究中国的贤能政治、讲述山东的故事、推介中国的中生代学者等,他们借助自身的语言及文化优势,成为沟通中外的文化之桥。即便达不到如此层面,这些“引进来”的人士也可以用他们各自的语言讲述齐鲁文化故事,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文化折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概言之,齐鲁文化的国际传播需要充分发掘自身的优秀基因,盘活既有的文化资源,整体布局,协同并进,尤其需要克服狭隘的部门利益,让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起来,让齐鲁文化更加自信、自觉地走向世界。

  (作者系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副教授,外交学院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陈雪飞)

初审编辑:陶云江 陈修胜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