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山东专项整治涉企行政执法7类问题,覆盖这13个重点领域

  7月2日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司法厅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持续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新社记者:

  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山东提出打造涉企行政检查“一张网”,请问具体采取了哪些硬实举措?

  鲍彩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要求建设全省涉企行政检查“一张网”,全方位规范入企检查行为。去年以来,省政府办公厅会同省司法厅等部门,率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依托“鲁执法”平台,加快打造涉企行政检查“一张网”,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已建立起涵盖计划匹配、检查实施、结果处置、问题反馈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模式。具体工作中,概括为“五个必须”。

  一是计划必报备。将省市县三级年度检查计划、专项检查计划全部纳入备案管理,报备目的一方面是保证检查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统筹,对重复、多头检查进行比对分析,视情予以调整。平台会将针对同一企业前后七天内的检查计划自动匹配,促成不同机关联合开展检查,切实减少入企次数。

  二是入企必扫码。无论是按照计划开展的行政检查,还是因突发情况、投诉举报等情形需要紧急入企的,都需要通过“鲁执法”平台“扫码入企”。此外,因督导、巡查、技术性检查、辅助性检查等需要企业配合调查、核实的非行政检查活动,也必须“扫码入企”。

  三是执法必亮证。实施行政检查的执法人员必须具备行政检查主体资格,严禁未取得行政执法证件的执法辅助人员、临时工等人员实施行政检查。检查时,严格落实两人执法、亮证执法要求。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实施入企检查时不得少于两名行政执法人员,并主动出示行政执法证件,亮证执法。

  四是检查必记录。建立了包含检查对象、检查项、检查内容等要素的线上“检查表单”,推动行政执法人员由线下检查转为线上检查,由随意检查转为“照单检查”,执法人员入企检查时对照检查单勾选是否合格或者记录违法行为,做到全程记录、公开透明。

  五是结果必告知。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结果处置,督促做好行政检查结果告知工作。未发现问题的,依法告知;发现问题的,根据结果做好分类处置。同时,建立事后评价机制,企业对检查执法不满意或有意见建议的,可通过“爱山东”、短信等反馈,司法行政部门将进行核实、处理。

  当前,全省正在开展“解难题、办实事、优服务、促发展”企业大走访活动,企业家朋友们如有其他困难诉求,也可以通过“96178”、“爱山东”平台“企业家诉求专区”等渠道反映,相关单位按照“2115”快速办理机制(即接到诉求后2小时内到达现场或取得联系,1个工作日内回复,15个工作日内解决问题或服务确认)要求,用心用情、依法依规解决好大家的急难愁盼,大家一起努力,共同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刚才发布人提到,山东正在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纠治涉企行政执法中的突出问题,企业都很关注。可否详细介绍一下专项行动的工作重点?

  田秀娟:这次专项行动,是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开展的。山东共有市场主体1400余万,经济体量较大,企业对涉企行政执法高度关注。在这次专项行动中,重点体现“三个聚焦”。

  第一,聚焦7个方面重点问题。针对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执法标准不一致、不统一、加重企业负担,违反执法规范要求甚至违纪违规违法等7个方面的问题,逐项细化为49种具体表现情形,这些问题都是企业反映最多的,也是与企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专项行动的成效,关键在于这些问题能否得到真正规范。比如,“乱检查”行为,细化为11类情形,像不具备资格的人员实施检查的、入企检查不扫码的、以“督导”“观摩”等名义变相检查的以及执法方式简单粗暴等情形,便于各级各部门对照检查。前期,省司法厅印发了关于收集涉企行政执法突出问题线索的公告,公布了省市县三级司法行政部门的举报电话、电子邮箱等信息。企业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建议可以随时反馈,将组织跟进监督,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第二,聚焦13个重点领域。即食品药品、公共卫生、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文化市场、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劳动保障、城市管理、交通运输以及殡葬、养老服务、医保基金管理等领域,这些领域执法任务重,既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又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产生活安全。重点规范这13个领域的涉企行政执法工作,能更精准地解决执法突出问题,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市场秩序。

  第三,聚焦3类重点地区。即罚没收入异常增长、行政执法问题严重、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地区。这些地区,可能存在趋利性执法等问题,也可能存在增加企业负担、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等问题,企业群众反映强烈。对于这些地区,省司法厅将加大工作力度。

  凤凰网记者:

  我注意到,在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山东提出“全面实施清单管理、统一检查标准”,请问这项工作是如何具体推进的?效果如何?

  杨增胜:这是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重点工作,主要目的是明确“谁来查”“查什么”“怎样避免违法”,以清单形式厘清行政检查权的边界。为此,省司法厅建立了“三张清单”制度。

  第一张清单是“法定事项清单”,解决“谁来查”的问题。组织省级各单位全面梳理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务院决定、命令设定的涉企行政检查事项,对没有法定依据的,一律取消;对有法定依据的,全部在政府网站公布,供社会公众查询。截至目前,在省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开35个涉企行政执法领域、434项检查事项,实现“清单之外无检查”。

  第二张清单是“检查清单”,解决“查什么”的问题。组织省级各单位依照法定事项清单,全面梳理形成检查清单,明确检查哪些项、每一项检查哪些内容。目前,已通过全省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梳理形成512类检查清单,包含1267项检查项、7962条检查内容,各级执法单位直接适用,实现执法人员“依单检查”、企业“照单整改”。

  第三张清单是“一业一册”行政指导清单,解决“重执法、轻服务”的问题。这张清单就是落实“执法+服务”理念的具体举措。由各地根据地方特色、产业结构、行业特点等,编制跨部门“一业一册”依法经营指引,主要告知合法经营信息,帮助企业规避违法风险。比如,聊城市的临清市,是全国五大轴承产业集聚区之一,现有生产制造企业6400余家,个体工商户1万余户,通过开展“一业一册”行政指导工作,实现有效规避防范各类风险隐患1万余次,涉企行政执法投诉量明显下降,轴承企业诉讼案件较往年同期减少了13%,行政处罚案件下降13.8%,企业用工增加到10万多人,年产值达到200余亿元,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管住风险、无事不扰、主动服务”的营商环境初步形成。(记者 程文琪 摄影 李亚平 崔晗 策划 陈巨慧)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