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以创新之力护航国计民生!听这4位齐鲁科技工作者讲述创新、攻坚故事

  7月3日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省”科技工作者系列记者见面会第三场,邀请4位在全省科技大会上受到表彰的科技工作者以“厚植创新沃土,勇攀科技高峰”为主题与记者见面交流。

  张海霞:破题工业5G“信号盲区”

  在5G时代,精准预测海量用户的通信需求是提升网络效率的关键,但传统方法在城市如此大的尺度上,几乎束手无策。人流、节庆、突发事件交织,特殊场景如医院、学校、大型活动中心,让城市级无线数据流量精准预测成了业界公认的“老大难”问题。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我和团队尝试了很多方案。学习模型在小场景完美,一放大就‘失灵’,非常困难。”无数个日夜的挫折磨砺后,山东大学智能通信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海霞带领团队首创的STCNet方案终于脱颖而出,其预测精度实现了学界公认的飞跃,成果也登上了通信领域的顶级期刊,成果发表伊始,连续居于期刊前10%热点论文行列。

  “STCNet框架成型后,我们随即着手推动其实际应用部署。2020年春节前夕,我们和运营商合作,在山东泰安开展试点。”然而,当算法真正部署到基站上运行时,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立刻显现。泰安作为旅游和务工大市,流动人口多,通信流量变化规律异常复杂,模型初期表现甚至未能超越传统方案。雪上加霜的是,新冠疫情突然暴发,留给他们调试算法的时间窗口急剧收窄。面对压力,张海霞带领团队争分夺秒,日夜轮守排查问题,对算法参数进行优化调整,终于在除夕前成功完成算法调试并上线。

  山东是工业大省。当前,山东正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战略,要实现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跃升,其关键在于借助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传统产业赋能,破解数智化转型的关键瓶颈。张海霞研发的面向工业物联网的5G关键技术,就是要借助无线通信链路打通传统产业数智化升级的“最后一公里”。在海尔空调胶州工厂的实践中,5G技术的应用有效提升了产线效率,实现了设备的“看得更清、反应更快、协作更智能”。同时,已形成一套可复制、可移植的解决方案。

  史宏达:巧用波浪能点亮海岛绿色未来

  长期以来,如何为远离大陆的海岛稳定供电,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这些岛屿往往负荷有限、面积狭小,铺设海底电缆不仅距离遥远,技术和经济成本都极其高昂。我国拥有近11000多座海岛,解决其能源供给是重大战略需求。“我们创新性地提出‘海能海用、就地取能、多能互补、独立供电’的理念。”2012年,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山东省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史宏达将目光投向青岛的斋堂岛——这里蕴藏着丰富的波浪能和潮流能资源,在此启动了我国北方首个海洋能示范基地的建设。

  “最令我难忘的是2014年1月15日。”史宏达清晰记得,那天斋堂岛海域寒风凛冽,风急浪高。就在这样恶劣的海况下,他和团队坚守在海上,成功将自主研发的“10kW级组合型振荡浮子波能发电装置”投放到位。这套装置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设备“小浪不发电、大浪易损坏”的瓶颈问题,标志着我国在波浪能高效捕获技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为后续规模化、低成本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此为基础,我们建成了我国首座装机容量600kW的海洋能多能互补独立电站。它不仅解决了岛上300多户居民的部分生活用电,还为当地海水养殖提供了绿色动力,成功实现了海洋能海岛供电的工程示范。”回望攻关路,史宏达深深体会到:在“无人区”拓荒,既要有颠覆性创新的勇气,更要有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非凡韧劲。

  如今,他正带领团队在斋堂岛海域建设“海洋能海上综合测试场”。这将为我国海洋能装置的实海况测试、运行评估打造一个高标准的国家级试验平台。

  辛国胜:潜心培育“烤薯界的爱马仕”

  近年来,流油淌蜜的“烟薯25”风靡烤薯届,被大众称为“烤薯界的爱马仕”,这一新品种背后的培育者就是烟台市农科院副院长辛国胜。

  “2005年获得了烟薯25的株系后,经过反复的鉴定、评价工作,2012年通过山东省审定和国家鉴定,并正式命名为烟薯25,引领了甘薯产业的发展,富了一批农民,也为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乡村振兴发挥出积极作用。”辛国胜介绍说,烟薯25自2015年在全国开始大面积推广,2019年以来,一直是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甘薯品种,增加社会经济效益500亿元以上。

  “科研无止境,实践出真知,我们研发的技术好不好?关键是看这项技术能不能带来切实的效果,能不能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辛国胜说,甘薯具有高产稳产的特性,曾是我国救灾粮和保命粮,其的保健价值被世界所公认,日本国立癌症研究所将甘薯列为第一抑制肿瘤食品,美国公共利益科学中心将甘薯列为第一健康食品。“甘薯这么好,但是如何让大众对甘薯更加厚爱?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甘薯品种就成为我们团队的主要攻关方向。”

  下一步,辛国胜还将带领团队将围绕产业短板,比如对淀粉型甘薯品种存在高产、高淀粉率、淀粉品质难于兼顾的问题进行研究,力争选育一个高淀粉、淀粉粘度高、高产、抗病的好品种,让种植者受益、加工企业受益、消费者满意,为我国农业产业振兴发挥好作用。

  王琪超:提升激光雷达国产化“硬实力”

  高校的创新种子,在产业生态的土壤中能够长成参天大树。青岛镭测创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琪超正是这样一位从高校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的科技工作者。

  “我们团队开展了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遥感原理-关键技术-反演算法-工程装备-产业应用’全链条研究,通过多年技术攻关,自主研发激光雷达核心器件,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垄断,实现国产化替代。”王琪超说,目前,该公司已形成覆盖地基、船载、车载、机载等全系列大气海洋激光雷达产品,构建了完整的产业化体系,并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累计在全球累计交付装备突破千余台套,得到国内外用户的一致好评。

  “科技创新不是孤岛,而是政产学研用共绘的拼图。”王琪超说,在发展过程中,公司面临着起步时资金短缺、产品研制及中试的场地需求、市场拓展的性能背书等一系列难题,政府相关部门通过拨改投资金和创业园区孵化支持了团队的发展,并帮助团队科研成果在本地的气象、环境、风电、航空等不同场景开展应用示范,快速提升了团队的影响力。公司成立的第二年,相关产品便得到认可,成功服务于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阅兵式的气象保障,并获得阅兵指挥部的表彰,这也成为团队科研及创业阶段最难忘、最充满荣誉感的时刻。

  科研创新追求“可能性”,产业落地还需要死磕“可行性”。持续聚焦激光雷达立体遥感技术,为行业赋能,带动提质增效是王琪超团队发展的核心目标。目前,团队已成功掌握激光雷达关键光学、电子学不同器件及核心算法能力,在保证性能国际领先的前提下将成本大幅降低,解决了长期以来高端激光雷达器件依靠进口的卡脖子难题。未来企业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强核心器件及技术的研发,实现相关产品的小型化、低功耗、多平台搭载、多参数探测、多领域服务能力,响应国家战略,着重在低空经济、新能源等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方向发力,践行科创企业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使命担当。(记者 王亚楠)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