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基本建成分级分类、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网络,“山东经验”全国推广

  11月6日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民政厅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十四五”时期山东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宏网记者:

  山东是老年人口最多的省份,“十四五”期间,民政部门在扩大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方面重点采取了哪些措施?

  庄严:家家有老人,老有所养是每个家庭的“心头事”,也是党委、政府牵挂的“国之大事”。“十四五”以来,山东坚持以老年人多层次服务需求为导向,持续优化扶持政策,精准匹配供需,努力让广大老年人享受到更专业、更便捷、更优质的养老服务。

  一是强化政策创制,组织推动更加有力。省委、省政府围绕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失能照护服务、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等出台一系列政策,实施养老机构固本强基、居家社区扩围增效等七大行动,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科学优化养老服务发展资金支持政策,逐步从“补床头”“补建设”向“补人头”“补运营”转型,从机构养老向居家养老、失能照护等领域倾斜。推动专业化养老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出台院校设立养老专业奖补、大中专毕业生入职奖补等政策,全省设立养老相关专业的院校171所,在校生3.4万人,数量居全国前列。

  二是完善服务网络,设施布局更加完善。县级层面,每县建有1处200张床位以上、以特困失能老年人专业照护为主要功能的县级敬老院,支持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扩大优质机构养老服务供给。乡镇(街道)层面,发展具备日间照料、长期托养、居家照护等功能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在镇街实现全覆盖。社区(村)层面,因地制宜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老年食堂,建设“家庭养老床位”8.6万张。山东基本建成分级分类、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网络,去年民政部在山东召开全国养老服务工作推进会议,推广了山东经验。

  三是扩大普惠供给,养老服务更加可及。在全国率先出台普惠养老机构认定办法,全省认定普惠养老机构1631家,每年为老年人节省开支约5亿元。及时发布并动态调整《山东省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在覆盖国家所有项目基础上,新增“入住养老机构补贴”“家庭养老支持服务”等12项“山东特色”项目。创新开展“五床联动”省域试点,有效打通养老、医疗、家庭之间的服务转介,实现老年人住院治疗、康复护理、稳定期照料和安宁疗护的有效衔接。

  四是创新服务机制,养老市场更有活力。积极整合资源,鼓励养老机构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运营,推动专业养老服务资源向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延伸,培育发展连锁化养老机构130余家。今年,重点开展了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共发放养老服务消费券33.5万张。实施了“2025山东养老服务消费提振年”“百家养老机构试住周”等系列主题活动,把满足老年人照护需求和促进养老消费有机结合,预计拉动消费5亿元。

  新黄河记者:

  改革创新是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十四五”期间,请问烟台市围绕服务全省民政事业改革发展作了哪些有益探索?

  谢鹏飞:“十四五”以来,烟台市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标尺,探索打造了一批便民利民惠民的改革实践成果,累计承接全国、全省改革试点124个,获评省级以上创新案例107个,为“六个民政”品牌建设贡献了烟台力量。

  一是以改革兜底线,民生保障更有“温度”。深化救助制度改革,建立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将65.1万低收入人口和重点关注对象纳入监测范围,累计支出救助资金58.8亿元,常态化保障困难群众20.3万人,获批4个全国、全省防止返贫帮扶和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加强服务流程再造,创新开展社会救助“一件事”,实现医疗救助、就业救助等7件关联事项“一网通办”和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等3项保障待遇“静默认证”,累计联办19.7万件,相关经验在全国示范推广。

  二是以改革惠民生,为民服务更有“质感”。优化养老服务供给,高效完成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创新开展安心居家、爱心助浴等“五心”助老服务,建成医养康一体化老年康复医院,创建12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全市发展养老机构260处、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632处,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18.2%、36%。深化殡葬改革,全面推行基本殡葬服务免费、“身后事一次办”,获批9个省级丧俗改革、生态安葬试点,公益性海葬节地超1万平方米,殡葬服务更加优质均等。

  三是以改革促发展,基层治理更有“活力”。培塑公益慈善品牌,在全省率先提出建设公益慈善城市,创新实施社区慈善培育、慈善项目提质等“六大行动”,创设全省首个慈善文化馆,五年来累计支出慈善款物价值3.7亿元,“以优良作风护航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经验做法获评民政部十大典型案例,进一步推动了慈善资源向基层下沉、服务向一线拓展。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全省首家社会组织党校,市县两级党建业务“双孵化”平台实现全覆盖,全市社会组织发展到4234个、社区社会组织1.6万个,累计创建35个省级以上示范试点,实施1862项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受益群众130万人次,有力服务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山东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记者:

  社会组织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十四五”以来,山东民政部门在培育和规范社会组织发展方面,重点做了哪些工作?

  于建波:社会组织是服务群众、参与治理、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十四五”以来,山东坚持一手抓引导培育,一手抓规范管理,引导全省各类社会组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确保正确发展方向。将党建工作贯穿社会组织发展全过程,把牢社会组织正确方向。建立了党建与成立登记、章程核准、年检年报、抽查检查、等级评估、教育培训等业务工作同步推进的“六同步”工作机制,创新建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制度,通过分类指导、融合推动,实现社会组织党组织“应建尽建”、党建指导员“应派尽派”、党建入章“应入尽入”。推动省市县联动打造了一批社会组织党建服务品牌,党的建设成为社会组织发展的“红色引擎”。

  二是坚持建管并重,推动健康有序发展。在培育扶持方面,积极构建孵化体系,建成社会组织孵化基地1876个;全面推行社会组织登记“全程网办”“一次办好”,全省共依法登记社会组织6.8万家,较“十三五”末增长13.3%。在规范管理方面,制定山东省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创新建立社会组织人、财、业务活动全要素监管等制度规范60余项;通过扎实开展社会组织年报、“双随机、一公开”等工作,部署开展打击非法社会组织、整治不规范评比表彰、清理规范社会团体分支机构等专项行动,推动全省社会组织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三是坚持服务大局,彰显社会组织担当。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组织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全面参与乡村振兴、稳岗就业、基层治理、东西部协作等重要部署;省级财政投入资金3190万元,实施社会组织发展项目62个。“十四五”以来,全省行业协会商会参与制定政策、标准超1000项,培育搭建供需平台近3500个,举办交易会、展览会等1400余场,有力服务了全省发展大局。(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