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过去五年干了什么,未来五年怎么干?山东教育明确发展路径

  教育是国之大计,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10月31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山东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情况。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率达到94.3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8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7.35%”……发布会上,山东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一级巡视员邢顺峰用一组组扎实的数据,勾勒出“十四五”期间,山东教育强省建设全面发力、阔步前进的图景。

  这五年山东教育干了什么?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山东教育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的坚定执着。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五年来,全省构建起大中小学螺旋上升的一体化思政工作体系,“同城大课堂”“首课负责制”等创新品牌让思政教育焕发新的生机。更令人欣喜的是,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的整省推进,让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心理“五指成拳”,形成全环境育人合力。

  在这个过程中,山东既注重“文明其精神”,也着力“野蛮其体魄”——课间15分钟活动雷打不动,每天2小时体育锻炼严格落实,换来的是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提升5.22个百分点,近视率下降3.51个百分点的实在成效。

  为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山东打赢了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攻坚战,新建改扩建2368所中小学(幼儿园),平稳渡过入学最高峰,并涌现出一大批国家级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

  职业教育方面,“职教创新看山东”的金字招牌被持续擦亮,16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创新的职教高考制度搭建了人才成长“立交桥”,五年间有128.4万中职学生考入大学。高等教育则实现了“筑峰起势”的系统跃升,新设、升格、更名17所高校,增加学位51万个,并通过投入46亿余元实施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使30个学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进入A类,学科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教育已成为支撑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快变量”。高校集聚了全省60%以上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和领军人才,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通过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新增1837个产业急需专业点,累计输送毕业生超390万人。山东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建成百余个各类产教融合共同体和联合体,并在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一批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原创性成果,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显著提升。

  山东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于民。推出学前一年免保教费、支持幼儿园开设托班,有效降低了家庭养育成本。随迁子女和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得到有力保障。通过开发11.8万门课后服务课程、投入349亿元改造薄弱学校、办好1.8万余个学校食堂,以及实现学生资助“三个全覆盖”,山东将众多家长的“忧心事”办成了“暖心事”。

  下个五年山东教育要做什么?

  面对学龄人口“学段次第达峰、乡村生源下降、城区资源紧张”的新特征,山东教育的“十五五”规划展现出前瞻性的应变智慧与系统性的升维策略。

  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王志刚表示,针对即将到来的初中、高中入学高峰,山东将坚持“以县为主、市县结合”,强化市域统筹,打破资源壁垒,促进教育资源在更大空间内集约调配。实施“城乡一体、学段贯通”策略,在持续增加城区学位供给的同时,乡村原则上不再新建学校,并通过改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好必要的小规模学校等方式优化布局。新改扩建学校将优先举办为九年或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实现小初高学位资源的“梯次流转、随峰使用”,确保渡峰平稳、资源高效。

  此外,“集团办学”将推动城区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一体化管理,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小初高一体”教育集团则将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值得一提的是,山东还创新提出“动态调整、共建共享”机制,在渡峰阶段灵活利用社会资源,对过峰后闲置校园则通过多种方式盘活利用,充分体现资源集约理念。

  改革永远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邢顺峰表示,在已有6个“国字号”试点基础上,今年新获批25项教育强国建设试点任务,为全国贡献“山东经验”。从深化“优师计划”到完善教师发展体系,从推进高校“五权”下放到创新人才评价,一系列改革举措将持续释放教育活力。而教育数字化和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更将为山东教育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面对新挑战、新机遇,山东教育正以更加系统、精准和创新的姿态,迈向更高水平的公平、优质与高效,继续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贡献山东教育的磅礴力量。(记者 孙靓)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