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过紧日子是长久之计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

  时隔近12年,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走深走实之际,这次《条例》的修订,与时俱进、正当其时。《条例》11章、63条内容,对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办公用房、资源节约等规定进行完善,进一步拧紧了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1942年,为应对饥荒,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军区第一时间发出《关于迅速救济难民的号召》,要求各级党政军民机关从上到下厉行节约,每人每日最少节约粮食1—2两,办公费节约10%—20%,并提出“挖野菜也要远离村庄”。

  过紧日子,不是一时之需,而是为国为民的长久之计。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求一以贯之。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告诫:“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这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党长期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从山东来看,2025年,省级“三公”经费预算总额为2.29亿元,同比减少199万元。

  紧日子里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最终彰显的是“投资于人”的价值理念。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既能用节约的“减法”,创造民生福祉的“加法”,也能激发财政乘数效应,把有限资金花出更大成效。这种改革深意,在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得以充分体现。从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到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从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到完善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一项项民生工程和改革事项的具体增量,生动诠释着“节用裕民”和“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治理智慧。

  过紧日子不是“唱高调”“喊口号”,而要从一个个细节、一桩桩小事入手。上个月底,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通报十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其中就有几起是把“紧日子”过成了“奢侈日子”。过紧日子,本质上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只有进一步严明纪律要求、让制度“长牙带刺”,以制度的刚性约束力,坚决遏制和根治铺张浪费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才能以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以身作则,持续深化纠治“四风”,真正把过紧日子作为践行为民初心的“试金石”,以好作风好形象谱写干事创业新篇章。(大众日报评论员)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