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护和运用好红色资源,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沂蒙地区的生动实践。研究沂蒙精神,既是推动学术发展的应有之举,也是加快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服务学术发展 筑牢研究根基

  自1989年临沂市首次明确提出沂蒙精神的概念至今,学界对沂蒙精神的研究已有相当的广度、深度和热度,最丰硕的成果是时代价值的研究,包括强化党的先进性建设、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丰富红色文化、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赋能沂蒙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精神动力等。沂蒙精神的学术成果拓宽了中共党史党建学的研究空间,对学术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重复和概况介绍多、创新和深度分析少;单一视角多、多样视角少等问题。

  临沂大学舞剧《沂蒙长风》首演剧照

  将沂蒙精神置于大历史观中,多视角、多方法、多学科、多领域开展交叉研究,实现历史、理论和实践的三维结合。应重点关注沂蒙精神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不同视域和语境下沂蒙精神的话语表达与阐释;沂蒙精神数字化影像化助推文旅开发、文创设计、文艺创作的策略;新时代提升沂蒙精神情感认同、情感效能的路径等。

  研究沂蒙精神,既要让其融入群众文化生活,为国家发展和社会治理提供精神动力,又要有助于加快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把沂蒙精神的学术论文写在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发展史上。

  服务社会需求 践行历史使命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是学术研究的驱动力,学术也只有服务于时代、服务于社会,才有其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擘画出了党和国家近期的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沂蒙精神作为精神文明和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实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研究沂蒙精神,既要阐释不同历史时期党群同心、共克时艰的双向奔赴,明确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始终是党的优良传统,不断增强全国人民攻坚克难的文化软实力,又要拓展沂蒙精神的业态融创,构建“红色+艺术体验”“红色+非遗文创”“红色+企业团建”等文旅模式,推出沉浸式红色旅游体验、开发地域特色红色文创产品,为创造新业态、催生新经济提供引擎和支点,把沂蒙精神的学术论文写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伟大实践中。

  服务民族复兴 谱写传承篇章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党的精神滋养。沂蒙精神蕴含的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丰富内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指引、精神力量和历史经验。

  沂蒙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得到完善与升华,是引领不同时代群众奋进的精神力量。研究沂蒙精神,既要揭示党和人民双向奔赴的文化基因和思想源泉,又要阐释好沂蒙精神为什么能、何以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领航的深层归因。

  国无精神不强。沂蒙精神是在艰苦环境下诞生的,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检验。研究沂蒙精神,既要探究中国共产党坚守崇高理想的必然原因、坚定敢闯新路信念的必由之路、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又要阐释好沂蒙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磅礴精神力量的理论基础和伟大实践。

  沂蒙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知难而进、苦干实干的伟大品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会一帆风顺,必然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研究沂蒙精神,既要深刻总结沂蒙精神形成的宝贵经验和现实启示,又要阐释其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思想价值、精神伟力和历史智慧,把沂蒙精神的学术论文写在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广大科研工作者有责任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把沂蒙精神的科研论文镌刻在祖国大地上,为实现民族复兴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精彩篇章。(作者 胡安徽)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