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提出20年。历经20年实践检验,这一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标识性概念,指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山东作为东部沿海大省,在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地位举足轻重,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始终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持续深化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实践,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山东力量。
“两山”理念的丰富内涵
“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它指明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最终都依赖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肥沃的土壤、丰富的物种,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更是任何产业赖以存续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一旦生态系统遭到不可逆的破坏,失去了“绿水青山”,任何意义上的“金山银山”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它指明“绿水青山”本身就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不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保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优美的自然环境能直接催生绿色产业,严格的环保标准能倒逼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良好的生态品牌能极大提升地域的吸引力和产品的附加值。
“两山”理念推动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从“征服自然”转向“和谐共生”,标志着一种全新文明范式的开启。这一理念将自然生态系统视为人类文明存续的共同体,而非可以无限索取和征服的对象。它强调人类的发展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良性互动为目标。这要求我们摒弃唯GDP论的片面发展观,将生态效益纳入发展的核心评价体系,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味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都需要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
“两山”理念的山东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山东考察调研,为山东生态文明建设把脉定向、擘画蓝图。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山东时强调,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发扬光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光增色。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2022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赋予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使命。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山东践行“两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快建设。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引领“降碳”,2024年全省“两高”行业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突破35%,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1.25亿千瓦,占电力总装机比重达到51.7%,其中,光伏发电8513.5万千瓦,居全国首位。聚焦生态系统修复提升“扩绿”,建立覆盖全域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出台全国首部陆海统筹的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增长”,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钢铁“两基地四集群”基本形成,裕龙岛炼化一体化一期项目正式投产。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是山东践行“两山”理念的集中体现。山东生态文明示范建设集群初见规模,正推动美丽山东建设积聚成势、取得突破。同时,制度体系日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逐渐健全,排污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稳步推进,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在齐鲁大地绘就更多绿色画卷
山东是经济大省、工业大省、人口大省,同时也是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龙头省份,未来,要继续践行“两山”理念,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在齐鲁大地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画卷。
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上深入实践,打造高质量发展绿色引擎。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实践,在理念创新、路径探索和制度突破上逐渐形成具有全国示范价值的山东模式,为工业大省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应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驱动传统产业工艺优化、技术迭代、装备升级,加速构建绿色生产模式,筑牢高质量发展生态根基。更加突出新质生产力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中的作用,深入推动能源革命、产业数智化重构、制度创新的系统集成,打造山东新旧动能转换3.0版。
在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上深入实践,筑牢黄淮海流域生态屏障。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东部沿海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实践样本。立足半岛丘陵、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等独特生态地貌,构建起“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三级保护架构,形成覆盖森林、海洋、湿地等多元生态系统的保护网络。推动黄河口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和长岛海洋型国家公园建设,在优化治理架构、创新管理体制,在陆海统筹、系统治理、科技赋能、法治协同、共建共享等领域为全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贡献山东智慧。
在促进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上深入实践,擦亮绿水青山靓丽底色。多层次开展“美丽系列”建设,重点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社区、美丽学校、美丽园区、美丽庭院等主题实践活动。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加大集中解决力度,聚焦细颗粒物以及新污染物协同控制,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强对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固体废物综合治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破解重化工产业生态治理难题,构建起全链条、多维度的治污体系,将污染防治与产业转型深度融合,为传统工业省份提供“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双赢”的范本。
在筑牢生态安全底线上深入实践,夯实可持续发展根基。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护、地面监测、海域在线监控等多维手段,打造“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对重点流域、自然保护区、近岸海湾的动态监测。聚焦化工园区、危险废物处置等重点领域,强化风险源头识别、精准划定防控范围、明确责任主体与防控措施,实现对环境风险的超前预警、精准施策和闭环管控。健全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动态更新机制与安全评估长效制度,通过精准梳理水源地名录、强化常态化安全评估,全面筑牢饮用水安全保障防线。深化环境健康管理创新实践,系统推进区域高环境健康风险源清单动态梳理、环境健康风险精准监测、风险分区分级精细化管控等重点工作,切实筑牢环境健康安全防线。
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深入实践,激发体制机制创新活力。针对流域生态保护,制定更为严格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条例,细化流域内产业准入、污染排放标准。深化排污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建设,完善交易规则与定价机制,推动企业通过市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减排成本。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实现机制,通过建立健全生态产品核算、价值评估、交易流转等制度体系,盘活森林、湿地、河湖等生态资源存量,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作者 范玉波 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