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9月11日海阳市,“东方航天港”号海上火箭发射船静静地停靠在母港,就在前天,它刚刚完成了一次海上发射任务。由海阳东方航天港总装出厂的捷龙三号遥六运载火箭搭乘“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在日照市近海海域点火升空,采用一箭十一星的方式将吉利星座04组卫星送入600公里高度、倾角为50°的LEO轨道。
从部件总装到火箭升空,再到卫星入轨,一次海上发射,串联起了山东商业航天产业链。
9月11日,省政府新闻办在烟台海阳举办“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商业航天产业链记者见面会。来自东方航天港(山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济钢集团有限公司、东方空间(山东)科技有限公司、青岛上合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4家企业的负责人通过“发布+推介+展示”的形式介绍山东商业航天产业链代表产品,共话山东省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9年6月,山东在烟台海阳海域成功完成国内首次海上火箭发射,这一标志性事件之后,正式拉开了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序幕。截至目前山东已累计保障完成18次海上发射任务,成功将115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海上发射能力与频次稳居全国前列。
陆上发射技术已经成熟,为何还要开辟海上发射场?
“相比于陆地发射,海上发射火箭有三个明显的优势。”东方航天港集团副总经理张华解释道:“首先是机动灵活。地球70%都是海域,都有可能成为发射点。其次是节约成本。得益于海上发射点位机动灵活的特点,运用海上平台发射火箭能够将发射点‘搬运’至低纬度地区,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球自转的速度,从而减少火箭燃料的消耗量,也有利于提升卫星的使用寿命。最重要的是,解决了陆地发射航天落区安全的问题。陆地发射火箭时落点可能会落在居民区,或者是邻国区域,极有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民事或国际纠纷,而海上发射远离人口密集区,更加安全可靠。”
2019年,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以海阳港作为发射母港,以一箭七星的方式圆满完成了海上发射任务,海阳成为我国第五个火箭发射地。而当地也敏锐地抓住这个契机,建成了东方航天港。
张华介绍,东方航天港集团在34平方公里范围内,集聚了“卫星、火箭、发射场”三大要素,锻造了“海上发射服务、火箭总装总测、空天信息服务”三大核心能力,搭建了“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四位一体的商业航天产业体系。“48小时即可完成火箭'出厂即发射’的全流程。”
海上发射技术区、发射回收试验区等七大功能组团,形成了“前港后厂、制发一体”的独特布局。相较于传统生产、组装、检测、长途运输再组装发射的模式,这种将制造、发射、回收环节“物理相邻”的设计,让海阳的航空产业链效率提升 50%以上。目前,东方航天港已建成国内最大的固体火箭产业基地,并且力争年内实现液体火箭海上的全国首飞。
目前我国正在加速部署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目前远景规划相关卫星总数超过2.8万颗,卫星互联网建设对火箭发射的需求非常巨大且紧迫。自从2025年起,平均每年需发射数百颗甚至更多卫星。
如此大规模的卫星组网计划,对火箭发射能力提出了“海量”需求。单靠长征系列火箭无法实现如此大量的发射任务,另一方面,市场上缺乏低成本、高频率、大运力的火箭发射能力,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卫星互联网组网进程的主要瓶颈之一。“与之相对的,这也是东方空间等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的市场机遇。”东方空间(山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彭昊旻说。
据彭昊旻介绍,东方空间研制的首型火箭“引力一号”经过3年的高效研制,于2024年1月11日在烟台海阳海上首飞成功,成为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国内民商最大火箭。“引力一号”也成为现役运力最大的民商火箭,有效弥补了我国大运力火箭不足的态势。
作为商业航天企业,东方空间坚持技术降本、研发效率、商业创新。通过火箭部件标准化、模块化设计,使用“前店后厂”火箭发射流程等方式,大大提升了火箭生产效率,降低火箭发射成本。目前,企业最高可实现“一周一箭”的发射频率,推动商业航天从“定制化”向“工业化”迈进。
航空航天领域,火箭、卫星以及相关设备制造,是高新产业更是高端制造业,这对工业生产水平提出了极高要求。而山东雄厚的工业基础,正是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坚实依靠。从造钢铁到造卫星,济钢的转型跨越,也正是其中的缩影。
济钢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仕君介绍:“济钢始建于1958年,是共和国缔造的第一批地方骨干钢铁企业;2017年7月,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产能调整的决策部署,济钢集团安全关停全部钢铁产能。转型发展以来,济钢确定了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及新材料制造、产业服务为支撑的产业体系,成为山东省航空航天骨干企业、济南市空天信息产业链主企业,2022年以来连续三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
历经8年的转型发展,济钢集团已基本实现了由“靠钢吃饭”到“无钢发展”的蜕变,踏上了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全新征程。航空航天方面,火箭、卫星、低空等商业航天实体制造技术不断成熟,济钢一号二号两颗卫星发射成功入轨、建成全国最大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及动力系统测试基地、全省唯一一个通过核准的卫星总装总测基地。
“我们目前具备 100颗 500公斤级卫星的产能,布局了液体火箭发动机地面试车台。还有卫星上很核心的关键零部件卫星行波管,已经装在了卫星上。”刘仕君表示,依托山东省区位及工业基础优势,济钢将着力构建“北京研发设计—济南制造测试—烟台组装发射”的空间发展布局。重点瞄准生产制造及信息应用方向,大力布局以火箭、卫星及信息应用为代表的商业航天产业项目,聚力打造全国航空航天产业新高地。
随着卫星技术不断发展,以及星座部署逐渐完备,卫星的使用已逐步向消费者身边靠近。在卫星领域,青岛上合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并运营的全球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吉利星座,通过在距离地面约600km的轨道部署 72颗卫星,为全球提供商用低轨卫星通信服务。卫星物联网星座,可以突破地面网络覆盖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全天时、全天候地实现物体与物体、人与物体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交互。青岛上合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晟介绍:“目前上合航天已成功部署 52颗卫星,所有卫星均在轨稳定运行。”
通过吉利星座建设,上合航天正在打造“空天地海”一体化数字生态网络,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中国卫星产业链商业化升级及中国航天技术商业化应用。丁晟提到:“我们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海洋渔业、工程机械、低空出行、应急通信、交通物流、公共设施、能源、水利、农林及畜牧业等行业用户需求,提供高可靠、多元化、高性价比的卫星数据通信服务及整体解决方案。”随着星座一期组网完成,将面向全球用户提供商业卫星物联网通信服务,让“天上的星座”真正走进地面的生产与生活,服务产业、造福社会。
“引力一号”火箭海上发射现场。
随着一艘艘火箭承载着一个个卫星升入太空,山东省“海上发射服务—星箭核心制造—空天信息应用”的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开始闭环。在航空航天领域,山东并不是传统的火箭发射基地,但作为后起之秀,山东省紧抓海上火箭发射的重大机遇,以商业航天为切口,走出了一条更为灵活、高效的航空航天之路。
现如今,商业航天已成为激活航天产业创新活力、支撑航天强国建设的关键力量。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军民结合推进处处长王超表示,山东将持续优化全省商业航天产业整体规划,引导鼓励各市立足自身产业特色与发展优势,科学审慎开展航天产业项目招引,形成“全省一盘棋”的协同发展格局;同时主动对接并深度融入国家商业航天发射体系整体布局,争取更多国家级重大工程落地、重大项目布局,稳步推进火箭发射能力迭代升级,吸引更多优质商业航天产业项目在山东落地扎根。(记者 安臻)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