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慢就业”青年如何跨越求职“间隔期”?

  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更是创新动能的重要来源。他们的高质量充分就业,不仅关系着“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化,更深刻影响着科技攻关与产业变革的步伐。然而,在毕业季的喧嚣与招聘市场的竞争之外,一个悄然扩张的群体正引发关注——他们既未继续求学,也未踏入职场,在“间隔期”的徘徊中,面临着从“慢就业”滑向长期“尼特族”的风险。

  如何阻止暂时的“慢就业”滑向长期的“尼特族”,将其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人力资本动能?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王记文,基于长期的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提出了一套系统性的应对策略,为引导青年顺利跨越“间隔期”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这一群体是如何形成的?

  “一方面,是出生高峰带来的‘拥挤效应’,大量青年同期涌入就业市场;另一方面,当下部分行业岗位供给相对收缩。供需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就业堰塞湖’。”王记文说,比宏观数据更值得关注的,是微观个体的心理状态。“‘慢就业’最初可能只是短暂的观望和调整,但若求职屡屡受挫,叠加自我怀疑与社会压力,很容易陷入‘躺平’的消极状态,从‘慢就业’固化为难以回头的‘尼特族’。这种人力资本的闲置与耗损,不仅影响个人发展与家庭幸福,更关乎区域发展的长远活力。”

  面对这一情况,王记文提出的对策核心在于构建一个“赋能、疏导、融入”的全方位支持体系。他认为,这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与个人形成合力。

  在“赋能”方面,要打通从校园到职场的“最后一公里”。

  王记文建议,必须深化产教融合,让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紧密衔接。推动高校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将行业前沿技术和岗位技能要求“熔铸”进课程体系。大力推广“双元制”、订单式培养,让学生从“毕业”到“就业”无缝衔接。

  同时,他提出要为迷茫期的青年提供“缓冲垫”和“加油站”。“开发‘间隔期’实践项目,与公益组织、科研机构合作,提供过渡性的实习岗位。将待业青年纳入免费技能培训计划,提升他们对新兴职业的认同感和胜任能力。”

  在“疏导”方面,要关注青年心理健康与价值观塑造。

  王记文特别提到,要加强对“慢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心理健康关怀。整合学校、社区、医院的心理咨询资源,常态化提供心理咨询和讲座。建立同伴支持网络,防止焦虑、迷茫等情绪问题累积发酵。

  “要引导学生深入认知自我,明确个人价值与发展方向。通过宣传基层就业、新兴领域成功的典型案例,树立‘行行出状元’的多元成功观。”王记文说。

  在“融入”方面,要营造包容友好的青年发展环境。

  王记文的思考延伸至青年安身立命的实际需求。“以‘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为抓手,推动就业、住房、生育等政策协同。大力建设青年公寓、提供租房补贴,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切实降低青年在城市的居住和生活成本,让他们‘轻装上阵’。”

  在他看来,最终目标是构建覆盖青年从就业择业到婚恋生育的全周期政策支持链,让山东真正成为吸引青年、留住青年、成就青年的沃土。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让青年‘有业可就’,更是要支持他们‘有好业可就’,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王记文说,当每一位青年都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坐标,整个社会也将因此充满活力与希望。(记者 田汝晔 郭由)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