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我国自主研发卫星拒止环境具身智能无人机“星隼SF-X1”实现示范应用
激光雷达高效扫描桥梁结构,8K摄像头精准捕捉病害细节,避障系统实时测算障碍物间距……11月13日上午,在位于淄博市的G309荣兰线淄河大桥下密布的钢架间,一架银灰色无人机敏捷穿梭。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拒止环境具身智能无人机“星隼SF-X1”的实战场景。
今年9月,智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洋创新”)成功研制出“星隼SF-X1”机型,并于近日实现示范应用,破解了卫星拒止环境无人机稳定运行的难题,困扰无人机制造领域的“信号黑洞”问题迎来“中国方案”。
卫星拒止环境,通常是指无人机导航系统受到严重干扰或限制,无法接收卫星信号的环境。近年来,无人机在巡检、测绘等领域广泛应用,但在隧道、矿井等卫星信号缺失环境中“寸步难行”。当前仅瑞士等国家的少数企业拥有卫星拒止环境无人机产品,但普遍缺乏场景的适用性。
基于企业十余年技术经验,去年10月,智洋创新副总经理胡志坤带领团队向这一“硬骨头”发起攻坚。“突破卫星信号依赖的核心在于研发替代性的自主定位技术。”胡志坤团队将目光锁定多模态信号融合定位技术,通过惯性导航及激光雷达等多种高精尖传感器汇聚数据并进行融合处理,为无人机装上“记忆大师”和“指南针”,实现厘米级精准定位。
精准定位背后,离不开智能决策“大脑”的强力支撑。智洋创新在无人机上构建“三维态势感知—具身规划决策—运动控制执行”的智能闭环系统,依托积累的飞行数据与学习算法,实现无人机智能体与环境交互,确保其在卫星拒止环境下的稳定运行。
“真正的突破并非简单实现‘具身智能’或‘卫星拒止’,而是将二者深度融合,并将其产品化、工程化,彻底解决工业巡检的痛点。”胡志坤说。
在中国中铁开展的桥梁巡检中,“星隼SF-X1”展现出显著优势:原需近1个小时的人工巡检,如今效率提升80%以上。“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人工巡检存在的安全性差、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无人机数据实时回传,精准度实现质的飞跃。”巡检员王涛说。
“‘星隼SF-X1’的诞生,折射出山东乃至中国智造的转型突破,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从‘跟跑’到‘领跑’的缩影。”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利平评价。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团队已启动新一代机型研制,以适应更复杂的工业场景需求,更好服务支撑国家战略。”胡志坤说。(记者 刘兵 杨淑)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