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孔夫子的话成为世界“通用语”

  尼山巍巍,洙泗汤汤。两千五百年的智慧长河,从齐鲁大地奔涌而出,汇入人类文明的浩荡江海。当全球的目光再度聚焦山东曲阜,一场以“大哉孔子 和合共生”为题的文明对话如期启幕。9月27日,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在孔子故里拉开帷幕,来自世界各地的思想者跨越山海,齐聚尼山脚下。置身于这一以孔子命名、已连续举办多届的国际文化盛事,我们不禁深思:在文明对话日益频繁的今天,何以这位东方先哲的思想,能穿越两千五百多年的时空,成为不同文明背景人群都能理解与接纳的“通用语”?

  其义昭昭,中外历史见证“和而不同”的智慧力量。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是讲君子的境界,君子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却不会简单苟同附和。回望历史长河,盛唐气象正因其海纳百川的胸襟,方能成就世界文明的交汇中心;绵延千年的丝绸之路,更是不同信仰、种族在交往中互鉴、在互补中共荣的典范。

  今天,“和而不同”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在当代全球治理中展现出深远意义,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基础。反观当今世界上那种试图以单一文明模式主导世界的做法,让很多国家和地区陷入了冲突与僵化的泥潭。当文明冲突的阴云不时浮现,孔子“君子和而不同”的箴言,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人类文明的前行之路——真正的和谐,不在消除差异,而在异彩纷呈中奏响共鸣曲。

  其风和畅,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自觉。

  朴素的八字箴言,凝练了人类社会的道德共识,在各大文明传统中都能找到精神的回响。它如同文明交往的基本语法,规范着文明交往的底线。

  著名汉学家孔汉思说,全球伦理最基本的两个伦理框架,一个是人道,即孔子说的仁;第二个是孔子在人文规则历史中设立的第一个黄金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世人如能正身修己,尊重包容,以忠恕之道勉力而行,并将这种修养方式由人与人,推至国与国,扩于民族、宗教、文明之间,世界大同理想就不难实现。

  观照现实,从气候治理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到国际交往的平等互尊,从跨国救援的无私协作,到国际商事仲裁中对公平正义的共同追求,这一“恕道”的力量无处不在。它筑起的,非是隔阂之墙,而是化解对抗、构建互信的基石,是通往相互尊重、公平正义的信任之桥。

  其道宽广,成于“立己达人”的实践智慧。

  孔子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思想为破解文明冲突提供了东方方案。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其核心使命并非单向文化输出,而是搭建起一座座供世界文明平等对话、互学互鉴的“思想实验室”。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强调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其深处正跃动着“和为贵”、“立己达人”的儒家基因。这些实践让古老智慧焕发新生,为人类文明进步开辟了新路径。

  其韵悠长,系于山东大地的创新实践。

  山东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正在通过创新实践推动孔子思想走向世界。从连续多年高质量举办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到创新实施“尼山儒学对话会”等高端人文交流机制;从举办“斯文在兹”全球文庙书院溯源之旅、“金声玉振”中外舞台艺术精品剧目演出季活动,到联合海内外60余家文庙、书院、儒学机构开展全球“云祭孔”,发布“海外人才孔子文化研学行动计划”等;从建立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设立海外尼山书屋,到举办中外青年学生孔子文化周等,山东正通过创新实践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根本在于这些思想既扎根中华文明沃土,又回应了人类对和平发展的共同渴望。英国作家贡布里希说,在孔子学说的影响下,“伟大的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当世界面临诸多挑战,孔子思想为文明对话提供了共同语言,为全球治理注入了东方智慧。(记者 刘笑笑 修从涛 周学泽)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