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威海市:让精致服务老少咸宜

  近年来,山东省威海市文化和旅游系统瞄准精致目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让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更强,“文化引领幸福威海”的金字招牌更加闪亮。

  “妈妈,我也想加入乐团,和哥哥姐姐们一起练习。”8月4日晚,走出威海市群众艺术馆海洋剧场,8岁的林朝歌对妈妈说。刚刚,母女俩欣赏了2024“威海之夏”民族音乐会,《国风》《春华秋实》《高山青》等曲目,让现场观众报以热烈掌声。

  让大家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场音乐会的演奏人员全部来自威海市群众艺术馆青少年民族管弦乐团,都是正在读初中或者高中的学生。

  “包括民族管弦乐团在内,馆里有多支由青少年组成的文艺队伍,常年活跃在威海市的大街小巷,有的队伍甚至拥有了不少粉丝。”威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荆国胜告诉记者,文化志愿者队伍年轻化,是威海市群众艺术馆提升服务效能、拓展受众范围的创新举措。年轻人最了解年轻人,也最能代表城市的发展活力。通过近些年的努力,威海市群众艺术馆不仅服务了更多群众,也成为颇具人气的旅游打卡地。

  公共文化服务是关乎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事业。开展服务的阵地,除了大型公共文化场馆,还应有更多贴近群众的选择,比如社区、村庄、商圈。

暑期,孩子们在威海市图书馆看书。

  聚焦“群众文化人人参与”的目标,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过去几年做足资源下沉文章,推动市直公共文化资源到镇村去、到群众的身边去。

  夏秋之交,走进威海市荣成市港湾街道大鱼岛社区,街上停满了从外地自驾游而来的小汽车。社区文化广场上,由老、中、青三代人组成的渔家大鼓队正在排练节目。不远处,百年海草房与灯塔矗立在一起,在薄雾中更显历史的厚重。

  荣成市文化馆馆长徐伟介绍,大鱼岛社区是胶东地区知名的捕鱼村,曾经是全国渔业战线的“一面红旗”。随着渔业技术发展,大鱼岛社区曾经的捕鱼能手如今大多数时间在岸上。社区近年来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对非遗民俗进行重点保护。在当地文旅部门的支持下,社区组建了以渔民为主的展演队伍,原生态的大鼓、秧歌等演出,成为荣成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大鱼岛社区居民刘宪翠说,以前大家多是逢年过节唱唱跳跳,现在市里的老师定期过来指导,还给社区创作了几个渔家节目,大家没事就在一起练习,舞蹈排练室成了老渔民的“新渔船”。

  在拓展受众范围、创新服务内容的同时,威海市还将精致服务的思维,运用在增加服务时长上。

  近日,威海市图书馆联合社会力量创办的“深夜‘识’堂”开课。当地的年轻人下班后,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到社区周边的非遗工坊听课。

  在传统锔艺非遗工坊,传承人耿海胜每周接待数十位学生。捶打、整形、抛光……曾经存在于童年记忆的手艺,如今回归大众视野。

  威海市图书馆馆长宋亚平说,“深夜‘识’堂”是一种新型市民夜校,课程体系设计在晚上和周末时段,受众主要是年轻人,推出的课程充分体现威海民俗特色。

  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改革只有进行时。随着威海旅游人气的持续上升,当地将进一步提升旅游公共服务的精细化水平,将公共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打造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一盘棋。(记者 苏锐)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