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京沪高铁旁有一座“幸福花边厂”

  春寒料峭,唐斌杰站在新厂房的门前,手指不远处疾驰而过的高铁列车,跟记者笑言:“你看我们手艺的发展速度,能不能赶上高铁?”

  唐斌杰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汶口花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出生在泰山脚下的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从记事开始,“跑针”“跳针”“抽丝”等名词反复在他耳边回响。唐斌杰的父亲在村中经营一家绣花厂,生产在今天看来颇有年代感的靠垫、沙发扶手巾等。

  长大后的唐斌杰不甘心在家继承父业。他外出考学,学习机电一体化专业,第一份工作是为石膏板生产线编程。闯荡几年之后,唐斌杰偶然间发现大汶口花边制作技艺的商机,决定回乡创业。

  大汶口是岱岳区的一个乡镇,没有人清楚花边技艺传入大汶口的具体年月。有史料表明,19世纪末,传教士将抽纱工艺传入山东省烟台市,后逐步发展至岱岳区所在的鲁中地区。技艺的核心是用棉线、麻线等材料,运用绣、编、结、钉、贴等多种针线技巧,从点到线、由线到面缝制出精美的图案。

  20世纪90年代末,岱岳区的大街小巷,经常能见到唐斌杰的身影。他骑着摩托车,后边载着制作桌布、窗帘、床单被套的原材料,送至各个村的加工点。加工点制作完成之后,唐斌杰再去拉回,调整和包装之后向外发货。

  2010年,大汶口花边制作技艺迎来另一个拐点,唐斌杰受到其他行业的启发,决定将大汶口花边制作技艺用于生产刺绣工艺伞和扇子,消费场景主要是欧美地区的婚纱摄影场地、影视剧拍摄场地。

  “冯总,目前工厂的产量怎么样?能不能在上半年发来两万把伞?”春节刚过,唐斌杰妻子冯衍俊便收到意大利客户金嘉骏的催货微信消息。

  “两万把实在做不出来,手上订单太多,只能等。”冯衍俊回复。

  “这样吧,4月份两种颜色各发2000把;5月份再发6000把。6月至8月的订单回头再说。”金嘉骏说道。

  “行,我们尽快安排下去。”冯衍俊最后发出一个“握手”的表情。

  金嘉骏是生活在意大利的华裔,常年从事外贸出口生意,与冯衍俊合作已有8年时间。他说,依靠大汶口花边制作技艺生产的工艺伞和扇子,在意大利等欧洲国家非常受欢迎,一把工艺伞的售价约为40欧元。

  如今,唐斌杰的大汶口花边厂有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的固定客户,每年需要工艺伞6万把、扇子15万把。妻子冯衍俊负责订单的洽谈、对接,唐斌杰则一门心思研发新图案。

  确定了图案,客户选中了款式,大汶口花边厂便迅速运转起来。唐斌杰将图纸画出来,告诉工人制作技巧和缝制注意事项,大家拿上水溶布、纯棉连孔带、伞柄等原材料,就回家忙碌了。有的负责将纯棉连孔带借助缝纫机缝制在水溶布上,有的负责安装伞柄,有的负责出厂前的检查和张贴标签。

  2015年,唐斌杰大汶口花边厂的“居家工人”不到100人。2025年2月,这一数字已经超过600人,不仅有岱岳区本地居民,还有来自泰安市东平县、日照市东港区等地的手艺人。

  住在岱岳区高铁安居小区的张喜玲,今年55岁。3年前,为了“发物流方便”,唐斌杰的大汶口花边厂从岱岳区大汶口镇搬到京沪高铁泰安站附近,骑电动车到张喜玲家只需要10分钟。张喜玲过来报名学艺,顺利通过考核,现在一天有上百元的收入。

  这几年,唐斌杰参加的非遗展销活动越来越少。他认为“女儿穿上大汶口花边的服装很美,出去推介更能为这门手艺增彩”。唐斌杰的女儿唐锦晓,目前还在读大学,刚过去的寒假展演大汶口花边制作技艺不下10次。巧合的是,她上学的地方就是抽纱工艺传入山东的城市——烟台。

  唐斌杰认为女儿对于大汶口花边制作技艺很有天赋,8岁的时候就能上手制作工艺伞,那把伞至今被唐斌杰保存在家中。他说大汶口花边需要新鲜血液,除了工艺的创新,他希望吸引更多孩子走进厂房参观,希望和妻子走进更多的社区、村庄传授大汶口花边制作技艺。

  通过泰安市、岱岳区两级文化和旅游局的推荐,2024年夏天,唐斌杰到山东艺术学院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鲁锦织造技艺研修班。一个月的集中学习,让他开阔了眼界,打开了思路。

  唐斌杰说,培训时的一位老师讲,要重视讲好非遗的故事,多了解当下人的消费需求。这让他受益很大,也坚定了他用创造性转化的理念推广大汶口花边制作技艺的信心。(记者 苏锐)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