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5月7日,在青州市委党校的阶梯教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经典解读活动正在举办。青州市委党校副校长傅冬华通过理论阐释、历史案例和互动研讨,让经典篇章焕发现实意义。“这种把深奥理论转化为工作方法论的学习,特别解渴。”参加活动的青年教师张伟说。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青州创新打造“古城新声”宣讲品牌,通过“理论+实践”“传统+创新”“需求+供给”的立体化传播模式,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市井烟火。该市构建起覆盖“党校-校园-田野-社区”的全域宣讲网络,形成干部讲政策、专家授技艺、群众谈实践的多元宣讲生态,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
在青州市庙子小学的烙画社团,历史悠久的非遗技艺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学生们手持电烙笔,在葫芦上勾勒《千里江山图》的轮廓。“通过沉浸式教学,孩子们既掌握了非遗技法,又领悟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副校长李晓燕介绍。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青州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学校、社区开展传统文化宣讲230余场次,让典籍里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当理论宣讲遇上乡村振兴,便碰撞出更务实的火花。邵庄镇第八十五期“稷下学堂”现场,镇农业农村办主任冀浩正用方言解读中央一号文件,结合本镇蜜桃产业发展案例,讲解农膜科学使用、智慧大棚改造等技术。该市创新打造的“理论+技术”宣讲模式,已培养出1500余名“田秀才”,带动新建智慧大棚87个。
为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青州建立起“群众点单-部门派单-讲师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机制。在云门山街道,网格员带着移动展板走街串巷,在凉亭里开设“15分钟微讲堂”;在高柳镇农技站,技术员将“土壤改良课”开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完成80多个大棚的智能化改造。
“我们把宣讲内容细分为政策解读、技术指导等6大类38项,群众扫码即可预约。”青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庆周展示着“宣讲菜单”小程序,后台数据显示,新农技类课程点击量已突破2.3万次。
从党校课堂到非遗工坊,从田间地头到街头巷尾,“古城新声”正通过200余支宣讲队伍、1300余场次特色活动,将理论宣讲转化为百姓可见可感的幸福图景。(记者 石如宽 通讯员 曹美美)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