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揭开山东省党组织独立领导山东抗战的序幕——红色火种,在徂徕山点燃

泰安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博物馆纪念雕像。(记者 刘涛 通讯员 丁兆村)


  “徂徕山,举义旗,誓死守土我们不离开……”7月1日,泰山脚下的校园里,传出孩子的歌声。这是一首创作于抗日战争年代的《山东纵队进行曲》。

  记忆未褪色,历史有回响。

  87年前,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一群不甘当亡国奴的共产党人,汇聚于泰安徂徕山,点燃山东人民武装抗日的烽火,揭开山东省党组织独立领导山东抗战的序幕。

  一束微光,照亮前进路

  “日寇侵入了山东,投降派便挂上了免战牌。投降派逃跑了,我们便从地下站起来。”

  ——《山东纵队进行曲》

  在泰安市博物馆内,一盏高44厘米、布满岁月痕迹的铁马灯,静立在展柜,无声诉说着历史。87年前,当夜幕降临,徂徕山间的油灯便会亮起。油灯的火光,在玻璃罩内摇曳,忽明忽暗。那微弱又坚定的光芒中,一盏铁马灯点亮黑暗中的一缕曙光。

  “这盏铁马灯曾为夜间行军照明,为革命志士深夜集会照亮,也映照过起义文件的字句。”原泰安市委党史办调研员宋元明告诉记者。

  这束微光闪烁的时代,正是山河破碎的岁月。

  1937年7月7日,日军蓄意制造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底,日军在占领平津之后,又派一部兵力沿津浦路南犯。

  “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中共山东省委根据中央开展独立自主敌后游击战争的方针和北方局的指示,担负起领导山东人民抗战的重任。

  1937年12月27日,日军占领济南。当天下午,省委在泰安篦子店召开紧急行动会议,黎玉、洪涛、林浩、程照轩、孙陶林、武中奇等10人参加会议,确定起义时间为“县城沦陷之时,即为起义之日”。

  1937年12月31日晚上,日军侵占了泰安城。1938年1月1日,也就是日军占领泰安城的第二天,省委率机关人员、平津流亡学生、省“民先”队员、泰安县共产党员和泰安县发动的抗日武装等160余人,携带着五六十支各式枪支和长矛、大刀等原始武器,聚集在徂徕山西麓的大寺,举行了庄严的起义誓师大会。

  为什么选择在徂徕山发动起义?

  徂徕山区,山峰99座,群山构成天然屏障。占据徂徕山既便于我武装部队周旋,又可以控制周边交通要道,还能与全省其他各地区进行联系。

  在徂徕山发动起义,还因当地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前,泰安一带有200余名党员,这在当时是一支很可观的力量。”泰安市委党史研究院四级调研员李海卫认为。

  起义誓师,星星之火燎原

  “徂徕山,举义旗,誓死守土我们不离开!”

  ——《山东纵队进行曲》

  泰安高新区房村镇黑石埠村,坐落在半山腰的四禅寺(又称“大寺”)就是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誓师旧址。蓝天碧树,黛瓦红墙。这座始建于北齐的大寺,历经千年,见证风雨。在此建立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展馆,诉说着那段红色历史。

  林浩之子林水星追忆了父亲手稿中描绘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庄严一幕:绣着镰刀锤头与“游击”二字的队旗冉冉升起,黎玉同志站在高处,宣布成立“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红军干部洪涛任司令员,省委书记黎玉兼任政治委员,红军干部赵杰任副司令员,省委宣传部长林浩兼任政治部主任。

  洪涛司令员高举驳壳枪,向天鸣放三响。“誓死不当亡国奴!”起义的口号声、欢呼声响彻云霄,在山谷中久久回荡。队伍中,有扛着土枪的农民,握着长矛的学生,有五名深明大义的原韩复榘部士兵携带着钢枪投奔光明,还有十名女战士组成的宣传队——一支衣衫褴褛、装备简陋,却意志如钢铁般坚硬的抗日铁流,在徂徕山诞生。

  展馆讲解员崔正峰指着誓师大会上升起的那面队旗说,起义前夕,参加起义的韩豁、赵新、傅生等女同志赶制了旗帜。队旗中间写有“游击”二字。

  徂徕山起义的消息迅速传开。山上山下,人来人往,有来参军的,有来看形势的,有给部队送衣服和粮食的。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是在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共山东省委直接领导发动的一次武装起义,揭开了山东省党组织独立领导抗战的序幕。”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研究二处处长、一级调研员闫化川说。

  青山忠魂,与淬火的刀锋

  “我们用土炮打下过飞机,击沉过兵舰,在雷神庙、魏家堡、杨家横……曾用我们的热血写下了辉煌的战史。”

  ——《山东纵队进行曲》

  细雨初歇,泰安革命烈士陵园笼罩在一层薄薄的雾气中。年逾古稀的王庆军手捧一束素白菊,早早来到这里。他轻轻拂去墓碑上的浮尘,低声说:“外公,今天是建党104周年,我们来看您啦……”长眠于此的,是王庆军的外祖父朱毓淦。在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艰难时刻,朱毓淦毅然变卖家产支援四支队。朱毓淦后来在鲁中反“扫荡”的战斗中牺牲。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后,四支队打出八路军的旗号,加强党的政治工作,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抓紧军事训练,使部队迅速生成战斗力。

  四支队建立后不久,就打了两个伏击战:寺岭伏击战、四槐树伏击战。1938年1月26日,四支队在徂徕山南面的寺岭村,伏击了日军的一支辎重马车运输队。寺岭伏击战是四支队创建后向日本侵略军打响的第一枪,使这支土生土长的人民军队经受了一次战争的考验,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

  1938年2月18日,四支队再次在新泰四槐树村设伏,炸毁日军汽车2辆,炸死炸伤日军40余人,我军无一伤亡。四槐树伏击战,是四支队建立以来取得的一次较大的胜利。到1938年4月莱芜整编,四支队已发展成为3个团4000余人的抗日队伍。这支英雄的部队,转战南北,在战火的洗礼中,逐渐成长为山东抗战的劲旅。

  历史的丰碑铭记着这些为民族解放流尽鲜血的英烈。

  2014年9月1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朱毓淦等赫然在列。

  和历史对望,闪耀信仰的光芒

  “不断地战斗,胜利就在我们的前头。”

  ——《山东纵队进行曲》

  仲夏,柏油路如墨色缎带蜿蜒深入徂徕山腹地,路旁农家小院探出的果树硕果压枝。绕着盘山小路继续上行,路旁百余个蜂箱旁,陶罐盛放的槐花蜜飘散清甜。

  “尝尝?这蜜是山里花给的,有机认证嘞。”养蜂人宋伟张罗着递上木勺。今年他的蜂场通过了欧盟有机认证。

  宋伟家的蜂场和樱桃林坐落于三面环山的黑石埠村。他自幼听老人们讲述“七颗豆粒吃一天,党的硬骨头陈善”的故事。如今这片土地已成“花果山”:5月初樱桃抢鲜上市,线上单价超20元仍供不应求;6000斤有机蜂蜜就地销售,年收入逾10万元。“以前山秃得藏不住人,现在花多得蜂追不完。”

  瞭望台上,徂徕山林场党委委员、副场长焦圣涛展开一幅对比图。建场初期,173平方公里的山域仅存不足2000棵树。而今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正开展林业碳汇试点行动。

  泰山脚下,《山东纵队进行曲》的旋律拂过泰山职业技术学院礼堂。教师刘欣荣指尖在钢琴上跳跃,学生们齐声高歌:“徂徕山,举义旗,誓死守土我们不离开……”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多年排练红歌参加演出的她,通过教学生们唱红歌,来切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刘欣荣走访泰安几十个村庄,查阅展馆史料,数年间搜集红色歌谣200多首,整理成册后出版教材《泰汶谣》,“其中有15首是反映徂徕山起义的。”

  悠扬的歌声,如同穿越时空的对话,让孩子们更懂得这片土地的红色。

  巍巍徂徕山,见证着那红色信仰之火,在新时代化作万家灯火,永不熄灭。(记者 王雅洁 修从涛 张锡坤 刘涛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