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齐鲁大地的文明脉络是什么样子?在中华文明史上,海岱地区扮演什么角色?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齐鲁记》热播,该片充分运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海岱考古的最新成果,通过考古现场、影像叙事、文化共鸣的多重转化,为“何以中国”提供了生动的诠释。
文明曙光照东方
纪录片的力量,在于让遥远的过去有了可感知的物质形态。《齐鲁记》中,沂水跋山遗址的象牙铲形器特写镜头里,古菱齿象门齿断面上细密的人工划痕与自然纹理形成对话,搭配画外音的解读,将15吨巨兽门齿转化为旧石器时代的智慧见证。大汶口文化的八角星纹彩陶豆在微距镜头下,红白陶衣如新石器调色盘,考古专家的阐释,让纹饰成为先民宇宙观的视觉转译;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高柄杯以0.2毫米口沿薄如蝉翼、镂空柄腹内陶丸轻响的细节,陶艺师复刻实验中不足1%的成功率,让“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学术评价有了直观的体验感。
距今约10万年的沂水跋山遗址、距今约6000至4500年的泰安大汶口遗址、距今5000多年的章丘焦家遗址、距今约5000年的莒县陵阳河遗址……《齐鲁记》呈现的,是一幅上下十万年的海岱历史长卷。
在学术界,有一个基本共识:山东境内考古发现的旧石器文化、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夏、商、周三代以来的历史文化,构成完整的文化谱系、高潮迭起的文化发展链条,成为“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重要佐证。
放眼全国,这样的地区并不多见。在考古学者、山东博物馆馆长刘延常看来,一方面,是古代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繁荣发展,连续不断的生产生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是山东考古工作开展得早,考古力量比较强,出版考古报告多,发表论文多,对考古发掘的研究和阐释成果也多。“这是全国考古界公认的,我们走在前列。”
文化谱系完整,意味着文化连绵不绝,也意味着地区社会发展水平较高。《齐鲁记》介绍的焦家遗址,是一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其中的184号墓葬,因为墓主人身高达到了约1.9米,一经发现就广受关注,被网友戏称是“找到了山东大汉的源头”。焦家遗址共发现墓葬400余座,根据棺椁的数量可划分出两椁一棺、一椁一棺、一棺、无棺四个等级,它们按照等级排序,仿佛当时社会结构的缩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认为:“随葬品的摆放、数量、质量、组合关系,都反映了制度性的东西,也就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社会地位,后世也叫礼制。山东地区出现得既早又比较完整。”
海岱地区的先进性,还体现在陵阳河遗址。这是一座超级大城,面积达15万平方米。在其周围30公里范围内,分布着6处等级略低的中型遗址,而在这些中型遗址周围,又分布有若干小型遗址。《史记》称“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陵阳河遗址的结构,与文献中记载的古国都、邑、聚三级结构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距今5000年前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包括西辽河流域等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比较快的区域,率先进入到文明阶段,学术界称此为“古国时代”。陵阳河古国印证了齐鲁大地的确处于当时发展的第一方阵。
不仅如此,此时的海岱地区,还充当了文明“中转站”作用。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大口尊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著名的“日月山”符号。在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等多个史前遗址中,带有相同刻画符号的大口尊不断被发现。同样出土于陵阳河遗址的这件白陶鬶,整体形似一只振翅欲飞的鸟。在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遗址中,也出土了白陶鬶等大汶口文化典型器物。这些被专家认为是齐鲁大地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交融的实证。
齐风鲁韵耀中华
此前,纪录片《寻古中国》曾推出《古滇记》《古蜀记》《玉石记》《稻谷记》《云梦记》《河洛记》《寻夏记》等系列,每个命名都选取了所在地区最具标志性的元素。《齐鲁记》以周朝在山东建立的齐国和鲁国而得名,这二者在中华文明的演进中究竟有何突出作用呢?
齐国一脉长于改革创新,在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齐国的开国国君,是充满神话色彩的姜太公。初封的齐国位于渤海之滨,由于古海岸线变迁,海水入侵导致土地严重盐碱化,不适宜耕种居住。现实中的姜太公懂得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力,以鱼盐之利开辟新赛道,经略齐国有方。《齐鲁记》将目光投向高青陈庄—唐口遗址,这里曾发掘出一件青铜觥,镌铸“丰肇作厥祖甲齐公宝尊彝”铭文,研究认为其中的“祖甲齐公”正是指姜太公。
说起齐国史,还绕不开齐桓公。《史记·管晏列传》中载:“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鲁记》聚焦齐桓公的经济手腕,重点介绍了一枚战国铜印上的“昜都邑圣徙盐之鉨”印文,认为其揭示了齐国盐业的关键信息:当时的齐国已有了系统的、专营专卖的官方体制。历史上,齐国率先推行了“官山海”政策,对盐和铁这两种重要资源的流通和销售进行严格管理,官府以此能通过专门的生产、售卖等一系列链条的控制,有效扩充国库,这一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
临淄齐国故城,位于淄博境内,是周代齐国的都城,面积约16.8平方公里,由大城和嵌入大城西南角的小城构成。伴随着临淄齐国故城三号排水涵道结构公之于众,一座气势恢宏的古代东方大都市在历史的尘埃中缓缓重现。《齐鲁记》用特写镜头呈现出,在齐国故城附近的战国墓葬中,出土的贝壳画上描绘有头戴尖顶帽、高鼻、深目的胡人形象。学者们推测,当时的齐国已经开辟了航线,与海外进行贸易,而丝绸是主要商品。这意味着山东或许早在2000多年前,就存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鲁国一脉长于礼乐教化,论文化传承无出其右。位于曲阜市区东北的周公庙,始建于宋代,前身可追溯至西周时期的鲁国太庙。庙中奉祀的,正是周朝礼乐的制定者——周公。周朝建立之初,封周公于少昊故墟鲁地,因其要辅佐年幼的周成王,便让长子伯禽代为受封。从周公制礼作乐,到伯禽移风易俗,周礼在这片东方大地上扎稳根基,开枝散叶。
《齐鲁记》的镜头聚焦于鲁国故城,它是迄今经过系统勘探的唯一贯穿西周和东周时期的诸侯国国都遗址。考古证实,春秋时期,鲁国故城形成了内、外两重城圈。宫城居中,居住址分布在东、西、北三面。手工业作坊则布局在城西和城北。宫殿区、主干大道和都城正门连成一道贯通南北的中轴线。这一布局与《周礼·考工记》中理想王城的规划十分相似,尤其是鲁国故城较早发现了中轴线,这对后世都城营建的影响非常大。
一山一水一圣人
除了关注山东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作用,《齐鲁记》专门讨论了“一山一水一圣人”对中华文明乃至人类社会的影响。
泰山是齐鲁大地乃至华北东部的最高山脉,它在五岳之中并非最高,却被称为“五岳独尊”。泰山之巅的玉皇庙中,有一座古登封台。相传这里是秦始皇举行封天之礼的地方。《齐鲁记》关注的重点是与此有关的秦石刻。
泰山南麓,岱庙东御座大殿前,有一块残碑,依稀可辨“臣去疾臣请矣臣”七个完字和“斯昧死”三个残字。这是秦始皇东巡至泰山唯一现存的实证,内容旨在宣扬其统一天下的功绩。泰山封禅活动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文化与思想理念,见证了华夏儿女对国泰民安的执着追求。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地处黄河下游的齐鲁大地,是黄河入海的最后一站。滚滚黄河挟带大量泥沙,淤积于泰山南北,造就太行山以东千里沃野,孕育了瑰丽的东方文明。据《汉书》记载,“黄河”之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论功分封列侯,剖符为凭,并立下誓言:“使黄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这是成语“河山带砺”的来源。《齐鲁记》由“河山”作为中华民族关于国家疆土的称谓入手,展示出齐鲁大地独特的人文意蕴。
孔子思想的现代转化,是这部纪录片极具现实温度的章节。《齐鲁记》从物质维度以“商周十供”青铜器纹饰呼应《论语》;思想维度以“孔子问礼处”石碑与画像石互证;当代维度以尼山论坛与海外孔庙实景,赋予“有教无类”全球化表达。由教育到仁爱,我们知道,孔子从未远去。
美美与共,繁星满天。文化自信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植根于具体的历史遗存与鲜活的文化传承。从跋山遗址的第一缕文明曙光,到泰山之巅的封禅大典;从大汶口先民的陶火窑温,到孔子杏坛的弦歌不辍,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在山东表现尤为突出。《齐鲁记》用影像标记齐鲁大地的文明演进路径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渐渐清晰,这也更能启迪大众对“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的思考。(记者 张九龙)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