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115师初到山东进行的第一次战役性战斗,使八路军入鲁作战合法性得到认可——陆房突围:一场“奠基礼”式胜利

  盛夏时节,肥城市安临站镇陆房山区,郁郁葱葱,生机无限。

  这是个不足1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四面山峦起伏,唯东南方向有一缺口,缺口处地形险要。86年前,在这里,八路军115师以劣势兵力和装备冲破日伪军九路合围,取得自身伤亡200余人、歼敌1300余人的重大胜利。这是115师继平型关大捷后的又一重大胜利,并获得时任抗战最高指挥者蒋介石“殊堪嘉慰”的贺电,让八路军入鲁作战合法性得到认可。

  而它的深远意义,在于“奠基礼”式胜利:不只为巩固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取得抗战胜利奠定坚实基础,甚至影响到后来的解放战争。

  鏖战陆房:危急时刻绝地反击

  “残酷的陆房战场上,粉碎敌人的扑灭我们的迷梦;不怕敌人的合击围攻,更不怕敌人猛烈的炮火。”——《胜利的歌声》

  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内,一则有关日伪军分多路进发泰肥山区“围剿”八路军的情报记录引人瞩目,这份情报是由泰西特委书记段君毅报送给115师代师长陈光的。一张薄纸,几行密字,反映的是115师主力初入山东后被日军盯上、随时面临“扫荡”合围的危机状况。

  从1938年下半年至1939年3月,115师主力分三批次挺进山东。3月初,115师在鲁西首战樊坝后,由代师长陈光和政委罗荣桓率领师部、直属队、686团一营、二营挺进泰西。这也引起日军驻山东最高指挥官——第12军中将司令官尾高龟藏的警觉。

  1939年5月初,尾高龟藏调集8000余名日伪军,配属汽车百余辆、火炮百余门,分九路围攻泰西抗日根据地。至5月10日,敌人将115师主力部队等3000余人,合围于以陆房为中心、纵横不足10公里的狭小山地内,企图全歼115师主力部队。

  走在安临站镇东陆房村,街道整齐干净,路边树木成荫。86年前,正是在这里,时任686团团长的张仁初,指挥全团多次打退日军猛烈进攻。

  “指挥部设在刘氏宗祠,从那里向西直通肥猪山,与安家林115师指挥部相距不远;向东直通狼山,扼住安驾庄方向的来犯日军。”站在刘氏宗祠内,东陆房村党支部书记曲鹏指着远方说。随着手指方向看去,炮火纷飞的场景在眼前闪现……

  1939年5月11日,拂晓。一阵激烈的枪声响起,随后是手榴弹的声响,115师与敌人遭遇并发生交火。一时间,起伏的山峦上硝烟弥漫,沙石飞崩。

  “东面,敌人十几辆汽车开到安临站了,离陆房只有十来里路!”

  “南面,敌人先头部队进了安驾庄,正向陆房逼近!”

  “西面,常庄附近发现了敌人!”

  一份份敌情传来,陈光意识到形势万分危急,立即命令各部迅速抢占陆房周围制高点。战斗在肥猪山、岈山和凤凰山等阵地展开。

  “肥猪山高400余米,是全战场的制高点,是日军的主攻方向。由686团两个营据守,日军多路轮番进攻,均被击退。”时任115师司令部见习参谋的周乐亭回忆。

  张仁初回忆陆房突围时也提到,面对敌人发起的疯狂冲锋,686团战士们是如何视死如归、血战到底:“敌人的第五次冲锋开始了,在激烈的战斗中,我军与日寇短兵相接,展开了白刃战。一连的一个战士在接连刺死两个敌人后被敌人刺中,他强忍着剧痛将刺刀刺进了敌人的胸膛;董指导员头部负伤,仍接连刺死三个鬼子,用拳击、牙咬与敌人扭打在一起,用尽最后的力气,抱着敌人滚下悬崖,与敌人同归于尽。”

  夜,随着一天残酷的血战降临了。

  精疲力尽且不惯夜战的日军,停止进攻,以重兵把守要道关口,待天明再发起攻击。这时,一场夜幕掩护下的突围开始了。

  成功突围:革命火种得以保存

  “誓与阵地共存亡,支持到太阳落西方,全部要勇敢突围!决没有半点犹豫怆踉。”——《五·十一》

  翻开《东陆房村志》,有这样一句简单的记录:在陆房突围战中,村民孙世营给部队(津浦支队)带路突围,一直把部队带到东平荣花树村。

  两行文字,寥寥数笔,背后却是一场惊险无比、出奇制胜的成功突围。

  1939年5月11日22时许,在得到东平县龙崮村没有敌情的消息后,陈光等人随即决定,趁日军收缩兵力,分三路向龙崮村方向突围。

  “首长说,今天晚上我们要突出敌人的包围圈,个人的所有物品全部扔掉。当时也没什么别的东西,不外乎牙缸、挎包、衣服,这些都得扔掉。带着什么呢?带着武器,没有枪的一人两个手榴弹。”曾在津浦支队参与突围的唐殿诰后来回忆道。

  张仁初也记录了这次惊险的突围:“我回首北望,黑黝黝的肥猪山上不时爆起一团团炮弹爆炸的火光,映红了起伏的山峦……显然,蠢笨的敌人被我火力袭击阻击吓傻了,正不顾一切地轰击肥猪山。他们没想到,我们部队此刻正憋着笑向西南疾进!”

  在当地村民向导的带领下,115师等部队从肥猪山南侧等山地突围,出其不意跳出敌人包围圈,12日拂晓到达东平县无盐村,取得陆房突围的重大胜利。

  陆房一战,歼敌过千,军民抗战情绪高涨,震动全国。蒋介石亦致电朱德、彭德怀,“各该部在鲁西奋勇歼敌,殊堪嘉慰”。“八路军115师挺进山东本属‘先斩后奏’,经此一役,蒋介石发了电报,在事实上承认了115师在山东的合法地位。”肥城市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吴元胜说。

  据周乐亭回忆,突围后,115师政委罗荣桓高度评价了这次战斗的意义:我们这个师是从井冈山下来的红军老底子,是中国革命的火种。日军这次调动这么多兵力,满想一举扑灭这支火种。但我们突出来了,保存下这支火种,就是很大的胜利。

  “这次胜利更深远的意义,是‘保存火种,火种燎原’。这些火种后来发展成强大的抗日力量,建立了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拥有2400万人口的山东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抗战胜利后,山东根据地派兵去东北,不但解放了东北全境,还一直打到海南岛;留在山东战斗的部队,则发展成华东野战军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了整个华东地区。”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支绍曾评价道。

  红色传承:稚嫩童声讲述抗战故事

  “都知道,陆房突围战的前后十多年,咱肥城儿女赴汤蹈火不畏难。头可断,血可流,面对敌人不低头。”——《红色热土数英雄》

  “看,这片残垣断壁,就是当年日军暴行的无声铁证……”在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龙山小学二年级学生刘佳硕稚嫩却坚定的声音,穿透历史的烟云,回荡在参观者耳边。今年暑假,他和200多名小伙伴,志愿为大家讲解这段烽火岁月。

  开展“小小红色讲解员”活动,是当地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众多举措之一。

  陆房突围战斗遗址、虎门突围遗址……肥城,这片英雄的土地上,铭刻着不朽的红色印记。近年来,该市坚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弘扬红色精神、发展红色产业,走出一条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我们打好规划保护、深度挖掘、活化利用‘组合拳’,让红色文化脉络更清晰、内涵更丰满、传承更完整,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全方位激活红色基因密码。”安临站镇党委书记聂兵介绍,以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为核心的国防教育研学基地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将于9月全面建成。

  “陆房突围那一年,战斗就在村正南。肥猪山,山高崖陡地势险。686团,又有谋来又有胆……”在“红色传人”艺术团演出现场,由陆房突围等红色事迹改编而成的对口快板《红色热土数英雄》引来阵阵掌声。

  2024年,当地还组建“红色传人”艺术团,深入走访烈士后代、老党员,潜心挖掘整理尘封的英雄故事和党史素材,将滚烫的革命历史熔铸进快板书、小品等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中,创作了《我家就在凤凰山下》《红色热土数英雄》等20余部作品,累计开展惠民演出200余场次,让红色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记者 齐静 曹儒峰 通讯员 纪宗玉 刘冰霖)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