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乡创业,他们看上了舌尖上的非遗

  很多消费者想不到,近些年在商超、大集或展会上常见的非遗美食,已经悄然变成一项大产业。线下店铺愈发红火的同时,部分非遗美食项目借助电商走向全国,甚至成为地方发展旅游产业的“引流密码”。

  电饭锅热气腾腾,徐巧玉掀开盖子,左手端碗右手拿勺,熟练地舀出一只饺子递给面前的游客,嘴上还不停介绍鲅鱼饺子的鲜美。这是近期在食品博览会上的场景。此前,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省评选百种非遗美食,徐巧玉作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鲅鱼水饺入选。

  在胶东地区,鲅鱼水饺是游客最喜欢的地方美食之一。靠海的地理优势,加之胶东人民心灵手巧的特点,让鲅鱼水饺近些年在美食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2012年,山东烟台人徐巧玉决定创业,她瞄准的不是饺子,而是本地人、外地人都喜欢的鲅鱼馅儿。“当初看准这个市场,是因为胶东地区做海鲜的很多,但专门做鲅鱼馅儿的几乎没有。”风风火火的性格,让徐巧玉说干就干,但是创业之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当时大批量生产鲅鱼饺子,给烟台和周边的酒店送货。有一年,冷库存了上百吨的鲅鱼馅儿卖不出去,最后只能全部扔掉。”徐巧玉说,好在自己没有放弃,一直在摸索。到今天,徐巧玉和丈夫创立的“独鲅一方”品牌已经小有名气,为国内的知名商超供货。她总结说,非遗美食必须不断创新,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大家吃得更方便、更放心。

  如今,徐巧玉公司采用高品质食材制作的鲅鱼馅儿,消费者无需解冻,掺上自己喜欢的蔬菜和花生油,即可包饺子。

  今年初,山东省人民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山东省商务厅负责人介绍,山东作为经济大省、消费大省,始终高度重视服务消费,2024年全省餐饮收入增长7.7%,全年接待游客超9亿人次,旅游收入破万亿元。

  近年来,山东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将“吃得好”作为“好客山东”的重要一环。美食代表烟火气,有了非遗的加持,各地的美食不仅得到工艺上的认可,也增加了走出去、发展成大产业的动力。更令人想不到的是,非遗项目正在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

  盛夏时节的鲁西北田野,数百年乃至上千年树龄的枣树长在沙地中,吸引不少自驾车游客驻足拍照。省级非遗乐陵火枣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桑振江也站在人群中,观看今年枣树的长势。

  “火枣顾名思义就是用炭火加工枣,最好选用元红大枣,当地叫‘婆枣’。”聊起乐陵火枣制作技艺,桑振江来了精神。以前,鲁北人烧大锅留下的灶火,会放几个“婆枣”进去,给孩子们当零食。如今,已经成为非遗技艺的乐陵火枣被桑振江发展成一项产业。

徐巧玉在展会上制作鲅鱼水饺

  火枣茶、火枣酒、即食火枣……为保证产品质量,每年10月“婆枣”收获的季节,桑振江亲自到农户家挑选晒干的枣子,品质高的按照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收购。桑振江说,父母在他小时候就种枣树,枣树“上浆”的半个月,如果碰到阴雨天就会大面积减产。因为种枣树不容易,桑振江更希望通过乐陵火枣制作技艺,延伸枣子产业链,留住更多农人继续种植枣树。

  去年,桑振江的火枣茶实现销售额超500万元,北京、天津等地的客户纷纷前来订货。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带着团队努力研发新产品,有事没事就往枣园跑,找寻发展研学旅游、生态旅游的新机会。

  2014年,从潍坊市临朐县辛寨街道朱家峪村走出去的曾永,被村民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开始回村创业。

  鲁中山区的老百姓爱吃煎饼。曾永记得,小时候一到丰收季节,村街走过去家家都是摊煎饼的香味。面糊倒在鏊子上变成微黄的薄饼,这画面成为他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

  高品质的煎饼不缺销路。短短几年时间,朱家峪村建立起从农场种植到煎饼深加工和销售的产业链,客户遍布大江南北,甚至打进日本和韩国市场。曾永介绍,2024年,朱家峪村生产销售煎饼约20万斤,有30多口人实现直接就业,本村300多亩地连同周边村的土地实现了谷物深加工,并为国内多家知名电商平台进行代加工。

  在当地文旅部门的支持下,朱家峪村的煎饼加工技艺已经列入县级非遗名录,村中还建起非遗工坊,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煎饼产业链。曾永说,今年将重点关注“药食同源”的煎饼加工工艺,探索在煎饼制作过程加入中草药,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

  今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推动全省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传承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深入挖掘编织扎制、刺绣印染、剪纸刻绘等特色手工业,到2027年每年培育800名齐鲁乡村振兴人才。以上举措为返乡创业的新农人提供了政策保障。(记者 苏锐 文/图

临朐县辛寨街道的煎饼生产车间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